乾县铁佛寺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基础

怎样实践佛法?(7)

人们的苦恼,在于无法制止贪嗔等烦恼的发生,如果我们能观于无念,自然就可趋向佛智,假使不能做到无念,那末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诸念,哪个念头有比念佛的念头更好的呢?这个道理不是很明显吗?何况一句佛号,随时随地,提起就是,一念提起,则一念是佛,念念提起,则念念是佛,古人所谓:“佛号投于乱心,则乱心不得不佛。”这样,由“执持名号”,而“一心不乱”,虽不求见性,却暗合道妙。即使念时心仍散乱,很难做到一心地步,也可仗自己深信切愿的力量,带未断的烦惑,出三界的牢笼,(注意:念佛法门,主要是建筑在深信切愿的基础上,所以藕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净土一门,普遍适宜于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人,称为教内的别传。

但念佛法门,虽说下手简易,实际上也并不简单,必须恳切专勤,唯精唯一,行住坐卧,动静闲忙,蓦直念去;尤其当遇到一切顺逆境界时,总要使一句洪名,不离心口,若有事打断,必须记起更念。只有这样,久久方能熟处转生,生处转熟,业消智朗,净念现前;方能在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句佛号,感佛接引。假使贪其简易,而悠悠忽忽,间断夹杂,虽能种植远因,难获现前利益。这不是法门的不巧妙,而是我们学者的不老实。

念佛法门,也是自力他力配合的一种修法,用一句果地圆觉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作为我们因地修持的心念。念时有三种方式,就是默念、高声念和金刚念。平时以金刚念最为适宜,所谓金刚念,就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的一种念法,虽然不出声,但嘴唇必须微动,来帮助忆念,因高声易于费力伤气,默念又易昏沉散失;但也不可执定,总在自己看环境和情况而调适得宜。初发心修持的,最好能每日用金刚念跏趺坐念一小时,(坐法请参看前篇《学佛是怎么一回事?》观心一节)助其常摄在定,自能易于得力。(修各种佛法,本通于行、住、坐、卧的四仪,但初学的人,必定静中较动中容易得力,因此静坐一法,都不能不借用。)又持念时用四种方法,最易相应:一、摄心念。就是在念的时候,必须摄心专注而念,如果妄念纷飞,不容易收摄,则可一面在口里念,一面用耳根听,旋听旋失,旋失旋听,若一根被摄,则六根也自寂然。《楞严经》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实是念佛的要道。二、欣厌念。就是正念时要有意识地加以取舍,欣取极乐,厌舍婆婆,在无生中,炽然求生,念念之间,欣厌具足。久之,自然一句佛号提起,悲欣交集,浑身洒脱;且将自然渐渐入于不取不舍,《妙宗钞》所谓“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三、勇猛念。凡自觉业习厚重,念力无法提起,这时要勇猛着力,譬如大敌当前,只有奋勇抵抗,虽枪林弹雨,义无返顾;又如孝顺之子,为报杀亲深仇,虽磷途虎窟,心不退怯。四、悲忆念。这譬如他乡游子,久离慈母,客路颠沛,悲忆不止。《楞严经》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总之,能把全部心力,用在一句佛号上,自心起念,还念自心,日积月累,功夫纯熟,自然心心流入真觉果海,念念冥契客观实相,将成就一行三昧,而满九品往生的本愿!

丙 论修持方法的统一性

上面我已介绍了各种实践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在下手的时候,各有不同,但从修持方法的本质上来讲,却是法法可以融通,因为一切修法,总不出我们现前一念的心,心究竟没有什么差别的啊!但假使不加以说明,也很可能使读者“这山望见那山高”,流弊所至,必将影响专一修学的信心,因此我觉得有加以论述其统一性的必要。

首先,我想把上面所说的参禅、观心、修密、念佛四个修持方法的名称来会通一下。在正“参”时,就寓有“观”的作用;观也就是“念”,因为观外无念,念外无观;至于观、念和参又都是“修”,这四个动词,无非都是能修的心。所谓“禅”是指真如“心”而言;真如心也就是“佛”;诸佛的三“密”,究竟不离于觉心,这四个名词,无非都是所修的心。这样说来,四种名称,意义上没有不同,名以表实,实际上岂非一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