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巡礼(9)
时间:2024-03-31 19:2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文殊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文殊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 佛经中有不少关于文殊菩萨因缘事迹的记载,现列举如下: 首楞严经说:是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号龙种上尊王佛。国号平正。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曰:‘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法华经序品言:‘往昔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有八子,闻父出家成道,皆随之出家。时有一菩萨,名妙光,佛因之说法华经。佛入灭后八子皆以妙光为师,妙光教化之使次第成佛,其最后之佛名燃灯,其妙光即文殊也。 【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我国山西五台县东北,与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合称为我国佛教的四大圣地。以东、西、南、北、中五峰耸立,山顶无林木,垒土如台,故称五台山。又以五峦巍然,拔乎群山,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别号清凉山。为古来文殊菩萨示现之道场,广受海内之信仰。 菩萨住处为五顶,名清凉山。此为文殊信仰之由来。五台为:东台望海峰,又称无恤台、常山顶。西台挂月峰,又称瞢□山,上有泉群山。南台锦绣峰,又称系舟山。北台协斗峰,又称夏屋山、覆宿埵。中台即翠岩峰。自北魏文帝游中台,创建大孚图灵鹫寺后即佛寺林立。极盛时,五峰内外佛刹多达三百余寺,迄今约存一百余寺。其中以大佛光寺与显通寺之无梁殿、铜殿著称于世。罗侯寺、清凉寺、金阁寺、北山寺、望海寺、大文殊寺亦颇为著名。与此山有关系之名僧很多,如:不空建金阁寺、玉华寺等,成为密教中心。法照建竹林寺,修习念佛三昧;日僧圆仁承其教法,传至比睿山,是为引声念佛之始。澄观曾于大华严寺着华严经疏。日本之入唐僧、入宋僧至此参访者颇多。又如高丽之慈藏、罽宾之佛陀波利等皆曾登山参访。 二、普贤殿 普贤殿是供奉普贤菩萨的殿堂。普贤,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又作遍吉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普贤之名始出于三曼陀罗菩萨经,后广见诸经而成普遍之信仰。据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载,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守护法华之行者。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说普贤菩萨十种广大之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经中一一述此十大愿,明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以此菩萨之广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普贤十大愿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