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答问 2(10)
时间:2025-01-01 15:49 来源:未知 作者:赵朴初老居士 点击:次
24.问:如何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呢? 答:上面所说关于涅槃的道理属于灭谛,现在你提的如何达到涅槃的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物件,以戒 (Sila)、定 (Samqdhi)、慧 (Paq)三学为方法。(1)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Paca S]la)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 Sqmazera)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当初僧伽成立时,没有约制团体的一定规律,其后随著问题的发生而随时制戒,到佛逝世前,已制定了二百多条。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条,我国西藏二百五十三条,汉地二百五十条,大体相同,仅有某些条款分开和合并的不同,汉地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2)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即不瞌睡),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这是印度一般宗教徒所必习的,尤其是佛教徒修持的必要条件。由于定,身心远离爱欲乐触等的粗分别,逐步发得身心轻安,终于能够把心—精神思想集中于任何一境之上,宁静安稳不受扰乱,进而引发一种无漏的智慧。定有世间的四禅和四无色定,有出世间的九次第定、三三昧等。从定而后能引发(3)慧。慧是分别一切法的自相(特殊性)与共相(一般性),通达四谛的道理,而有断除迷惑证悟真理的作用。戒、定、慧三学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修行法门,共称三十七道品。这里不一一介绍,仅简略介绍一下八正道:(1)正见,就是于一切法上见到无常无我缘起四谛之理而明确认识它,使成为自己的知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是使自己的生活行动受正见的指导,使身口意合于法的法则;(5)正命,是正当的生活方法,反对诈欺仗势骗夺他财以养自己的邪命生活;(6)正精进,使身口意毫不松懈地努力向正见所指的目的前进;(7)正念,经常忆念著正见,使正见不忘失而经常现前;(8)正定,在正见指导下修习进入无漏清净的禅定。 25.问:根据上面所介绍的四谛内容,可不可以说佛教是厌世主义,因为看不出它对世界有任何积极的理想和采取任何积极的手段? 答:从对待有漏的世界来说,可以说是厌世主义,但是佛教当时的创立,反映著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它对人间世界也是有一种理想的。例如《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谈到转轮王统治的社会情况时,他说:那时候世界上土地平整,如镜清明;谷物丰饶,遍地皆生甘美果树;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康乐,少病少恼;富足如意,食不患苦;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已复合;金银珍宝,散在各地,与瓦石同流;人民大小平等,皆同一意,相见欢欣,善言相向;言辞一类,而无差别。从这段话里面,看出一种类似我国古人大同的理想。为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各种努力,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方面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特别得到发挥,但为当时各种条件所局限,佛教没有提出政治的和社会的措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