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铁佛寺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基础

佛学常识答问 2(12)

28.问:什么是菩萨?

答:菩萨是菩提萨埵(Bodhisatta)的简称。简单地解释,凡是抱著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29.问:什么叫做六度?

答:‘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qramitq’,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Dqna),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第二是持戒(S]la),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第三是忍(Khanti),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第四是精进(Viriya),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第五是禅定(Samqdhi) ,第六是般若(Paq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30.问:什么是四摄?

答:摄(Sangaha-vatthu)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Peyyavajja),慈爱的言语和态度;第三是利行(Atthacariyq),为大众利益服务;第四是同事(Samqnattatq),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四摄法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

31.问:菩萨为了利行同事,是否应当学习世间各种学问?

答: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佛教要求菩萨行者学习五明(Vidyq就是‘学’):(1)声明,即声韵学和语文学;(2)工巧明,即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等;(3)医方明,即医药学;(4)因明,即逻辑学;(5)因明,即佛学。五明是学者必须学习之处。‘学处广大,悲心恳切’是菩萨的条件。大乘佛教号召难学能学,尽一切学。

32.问:请再讲一讲大乘佛教的其他特点。

答:其次是根据缘起的道理而说法性空。这就是说,一切法既是因缘和合而起,所以都没有实体;换句话说,一切法都只是因缘和合的现象,在现象上找不到作为主宰的本体。前面所说的‘诸法无我’是指人的‘我’,现在进一步说法的‘我’也没有。前面是破‘人我执’,说‘人空’;现在是破‘法我执’,说‘法’空。

33.问:佛经中有两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什么意思?

答:这就是说一切法‘缘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是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它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所谓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后空(物体灭了之后的空),换句话说,并不是离开色而另外有一个空,而是‘当体即空’。色是缘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个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所以说‘空即是色’。这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简单解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地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诸法实相’。大乘佛教以实相为法印,称为‘一法印’,一切大乘经教,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证。如前面所说‘无住涅槃’和‘菩萨六度四摄’等教义,都是以缘起性空的理论为基础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