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答问 3(2)
时间:2025-01-01 15:5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2.问:五乘教法与出家有何关系? 答:人乘、天乘不要求出家;独觉生在没有佛法之世,虽是山林隐逸而没有出家的仪式;菩萨包括出家的和在家的人,不一定要出家,看住持佛法的因缘和利益众生的因缘可以出家,可以在家。如佛陀时代,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都是出家的比丘,维摩诘也是大菩萨,则是居士(在家学佛之士)。只是声闻乘中为了证得现法涅槃,成阿罗汉的目的,要求修行者出家。 3.问: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答:阿罗汉(Arahat)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到达这个果位有四个阶段:断除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陀含果(二果)和阿那含果(三果);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四果),见惑思惑都己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应供’,这是声闻乘中的终极地位。 4.问:声闻乘为什么要求出家? 答:根据声闻乘教法,在家修行障碍多,心意难以专纯,只能在理论上断除见惑证得初果,至多断除欲界思惑证得三果,不能证得现法涅槃。出家生活自由无累,容易集注精力从事于无我无欲的修养,所以要证得阿罗汉果,非出家人做不到。 5.问:出家的制度是佛教创始的吗? 答:出家制度不是佛教创始的。在佛陀的时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成为风气,但是佛陀本人以王子出家的榜样,使出家风气在佛教中得到了鼓励。因此佛教徒中便有出家男女二众和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佛教徒一般称为僧人或僧侣。 6.问:佛教僧侣是不是神职人员? 答:佛教僧侣仅仅是为求得解脱而出家修行的人,不是担任什么神与人之间的神职。他不应当,也不可能代人祈福禳灾,或代神降福免罪。 7.问:佛教僧侣平时生活应当是怎样的呢? 答:根据佛的制度,一个比丘应当过著清净而俭约的生活,严格遵守不杀、不盗、不淫(包括在俗家的妻子)、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及非时食(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不自歌舞也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除、衣、钵、剃刀、滤水囊、缝衣针等必须用品外不蓄私财。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禁闭、掠夺和威吓他人等等及其他戒律。平日昼夜六时中(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除一定时间睡眠、托钵、饮食、洒扫、挑水外,其余时间都应当精勤地用在学修方面。 8.问:学修的内容是什么? 答:教理的研究和禅定的修习,内容不外乎前面说过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中基本修习的是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修四念处观之前,初入道者先学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和数息观。总之,修定修慧的方法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