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铁佛寺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基础

佛学常识答问 3(8)

答:每半个月举行一次布萨羯磨(诵戒的集会)。僧众齐集念诵戒本,根据戒律,检查每个人半月中的生活。方式是自己发露(坦白说出过失),别人举过。每年雨季安居期满后,举行集会。这个集会名叫‘自恣’,‘自’的意思是自己发露,‘恣’的意思是恣别人举出自己的罪过,从而忏悔,这仍然是检查生活的集会。至于商办事情是临时召集会议。

25.问:可不可以说释迦牟尼在僧伽组织中采用了某些原始公社的制度?

答:从它的民主制度和财务分配制度(平均分配、个人不蓄私财)来看,可以这样设想。但是在原始僧伽中,比丘是不事生产的。我国汉族僧人有从事农耕的习惯,提倡农禅生活,这是我国僧伽一个优良的特点。

26.问:羯磨制度,现在还实行吗?

答:布萨和自恣的制度在南方佛教国家中仍然实行,其他宗教性的如传戒羯磨也仍然实行,但是似乎大部分是作为宗教仪式保存著。今天我国也还有寺庙保存著布萨和自恣制度的,至于羯磨的民主精神,由于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许多封建制度被引用到佛寺中来,特别是由于丛林清规被封建朝廷按照自己的意图加以修改推行,因而久已失去了本来面目。

27.问:什么叫做丛林清规?

答:丛林就是大寺庙。僧众集合在一处,好像树木丛集成为森林一样,所以叫做丛林。清规就是丛林的僧众日常遵行的规制。这种规制是依据佛所定的戒律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天时、地理、社会风习、国家法令以及宗派特点等等而定的。中国最古的清规创自四世纪东晋时代的道安,后来各代各派都定有僧制。唐代百丈禅师创立禅宗僧众的清规,久已失传。后来元代皇帝《敕修百丈清规》,那是根据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假托百丈之名修出来的东西,与百丈并无关系。后来这个清规经过明洪武、永乐先后下旨推行,于是代替了原来的各种僧制和清规而成为全国僧众遵行的规制。

28.问:关于僧众的礼节和生活习惯,可否请你谈一谈?

答:戒律中对于这些都有详细的规定,这许多规定南方国家的僧众保持得比较完整。北方佛教僧侣,由于气候、风土等等的差别以及历史的变迁,生活上有了许多改变,这里不能详细列举。请你提出所需要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谈一谈。

29.问:关于礼节问题,僧众中长幼之间的礼节怎样?

答:僧众的长幼是依受戒的年龄分别的。受比丘戒十年以上的称上座或长老(Thera),二十年以上的称大上座或大长老(Mahq Thera)。戒龄小的应当礼拜戒龄高的;行路时长者先行,幼者后行;坐时长者坐上座,幼者坐下座,或长者不教坐不坐。所以南方国家僧人相见,必须问戒龄。一般比丘见大长老,必须脱鞋,偏袒右肩,然后礼拜。

30.问:在家佛教徒对僧人的礼节如何?

答:南方国家,在家佛教徒进入佛寺僧房,首先要脱鞋,见比丘礼拜。比丘教坐时,坐低座或席地坐,不能坐比丘的床位,不能和比丘同桌吃饭。如果比丘到居士家,主人应当以干净的布铺在座椅上,请比丘坐下,然后礼拜。如果自己的儿子当比丘,父母也要礼拜。根据南方佛教习惯,在任何场合,比丘见到居士来访问或入会场,他们从不起立,居士向他们礼拜时,也不回礼,有时仅说一句:‘愿你吉详。’向他们送供品时,也是如此。小比丘和沙弥礼拜大比丘时,大比丘也不答礼。在我国比丘受居士或小比丘、沙弥礼拜时,可合掌答礼,座位高下除正式宗教仪式外不甚严格。

31.问:请你谈一谈关于饮食问题,如过午不食问题,吃素吃荤问题。

答:按照佛制,比丘午后不吃食物。原因有两个:1、比丘的饭食是由居士供养,每天只托一次钵,日中时吃一顿,可以减少居士的负担;2、过午不食,有助于修定。这个制度,今天南方国家仍普遍实行。最严格的只喝白水,连牛奶、茶、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午后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我国汉族禅宗僧人从古有自己耕种的习惯,由于劳动的缘故,晚上非吃东西不行。所以在多数寺庙中开了过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视为‘药食’,但持过午不食戒的僧人为数也仍不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