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铁佛寺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基础

佛学常识答问 4(11)

29.问:‘三性三无性’的说法,与龙树的二谛有什么不同?

答:‘三性三无性’的说法仍然是以缘起性空论为基础的,但以前龙树的‘一切皆空’论只是就三无性的一边说的,瑜伽系则同时主张三性,而且详于阐说三性一边的道理,它大量采用了有部的‘名相’(即术语)而加以组织来分析说明一切法的类别和关系,特别指出在依他起中应当认识一切法都是识所变现,所谓‘万法唯识’的道理,这是中观系所没有的。

30.问:佛教既认为根(眼、耳等)境(色、声等)相合,才有识的发生,如何又说万法唯识呢?

答:唯识家认为我们眼识所见的色,耳识所听的声,鼻识所嗅的香,舌识所尝的味,身识所触的坚、湿、暖、动等,都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五识依著五根托外界事物为‘本质’而变起的‘影像’。所以识有两种功能:一种就是能够变起影像的功能,叫做‘相分’;一种是能够了别影像的功能,叫做‘见分’。我们的一切知觉无非是自己识上的见分对相分的了别而已。

31.问:这种说法,只能说明我们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不能说明唯识的道理,因为照唯识家的说法,也必须先有外界事物才有相分,有了相分,才有见分,换句话说,仍然是根境相合才有识的发生,根与境都是离开识而存在的,倒是识不能离开根境而存在。

答:唯识家主张六识之外,还有两个识—第七末那识(mana)和第八阿赖耶识(qlaya)。末那意译为‘意’,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它有一个单纯的作用,就是恒常不断地执持‘我’的思想。由于‘我’的思想,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便有爱憎、好坏、是非、彼此种种意识活动。阿赖耶意译为‘藏识’,它能保藏一切事物的‘种子’不使失坏。‘种子’在这里是一个借用的名词,它的实际意义是能力,或者是潜势力。阿赖耶藏的种子有两类:一是名言种子,‘名言’用现代语说,就是概念。我们前七识所见闻觉知的东西留著印迹于阿赖耶识上面,用唯识家的术语,这叫做‘薰习’,好像用香薰衣服,衣服便留著香气那样。薰习所成的便是作为潜势力而存在的种子。二是业种子,就是我们的意识所造的善业、恶业熏在阿赖耶识上的种子。由阿赖耶所藏的二类种子变起现在的五官(根身),外界(器界)以及现起前七识(所以根身、器界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现,它们是阿赖耶的相分)。这身心宇宙的变起,叫做‘现行’(现在的活动)。于是再由现行薰习名言种子和业种子而有未来的身心宇宙的变现。这就是瑜伽系的‘阿赖耶缘起论’。

32.问:佛教是不承认灵魂的,但是阿赖耶识可否说是变相的灵魂?

答:佛教内部对这个问题也有争论,甚至后来瑜伽系的学者也有删去第七、第八识而只谈六识的。但主张阿赖耶缘起论的人认为阿赖耶不是一个常住不灭的东西,而是永远在迁流变化著的,这与一般灵魂的意义不同。好像远望中的瀑布,看上去以为是一片白布下垂那样,把极其急速而微细的迁流变化的阿赖耶识,认作是一个常住不变的‘我’(或叫做灵魂)的存在,这是错觉。这个错觉,就是末那识。唯识家的目的仍然是破除我执,把有漏(烦恼)之识,转成为无漏之智。

33.问:瑜伽系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唯心论体系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建树?

答:佛教的逻辑学—因明,到笈多时代有了很大成就。瑜伽系学者在这方面的贡献特别多。到了六世纪的陈那(Dinnqga)和七世纪的法称(Dhammak]tti),因明更为发展。这两人都是瑜伽系的大学者。

34.问:印度大乘思想除中观、瑜伽两系外,还有其他派系没有?

答:正式形成学派的是中观、瑜伽两系,它们是印度大乘思想的主流。两系之间固然有学说上的诤论,两系内部也各有不同流派的发展。此外,也还有不同于两系的思想上的支流,将来有机会再谈。

35.问:笈多王朝以后的情况怎样?

答:笈多王朝后期(五世纪末),[口+厌]哒族(一说是匈奴族,未确。[口+厌]哒族又称白匈奴,但与匈奴不是一族。)由阿姆河南下,占领印度西北部,建立王国。西北印度佛教受到严重的破坏。印度终因异族的继续入侵,笈多王朝的覆灭,而陷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其时,东印度一个王国西侵中印度,中印度佛教又一度受到破坏。后来中印伐弹那王朝的戒日王(S]lqditya)战胜了敌人,并统一了中印度,佛教始稍稍复兴。笈多时代已经开始兴建的那烂陀寺,在伐弹那王朝继续得到增建,规模日益宏大,大乘学者们集中在那里讲学研习,蔚为当时印度最高学府。大约六世纪中叶至七世纪中叶,这一百年左右是那烂陀寺的最盛时期。我国玄奘法师在这里留学时(西元七世纪三十年代),瑜伽系的大论师戒贤(S]labhadra)和中观系的大论师智光(Jqnaprabhq)都在那烂陀寺讲学。戒日王曾在他的首都曲女城(Kanyakubja今名Kanauj)开群众大会召集学者们辩论哲理,可见当时佛教讲学风气之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