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铁佛寺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基础

佛学常识答问 4(3)

7.问:两派的矛盾是否仅是戒律问题?

答:最初主要是戒律问题上的争论,但是两派为学的精神不同是其主导原因。上座部严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习禅定,注重自己内心的修持。大众部则广学多闻,致力于弘传教法,注重接引群众。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不仅引起了戒律问题的争论,而且促使后来佛教在教理上、学说上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

8.问:在第二结集之后,还有没有部派分裂的?

答:最初分立的上座、大众二部称为根本二部。后来由于佛教流传地区日广,各地的传承既有不同,而各地风土人情的不同又必然要求说法和制度的改变,因此学派渐渐繁多起来。从第二结集到佛陀逝世后约四百年之间,上座、大众的根本二部又先后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关于诸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乃至名称有不同的传说。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的一部是说一切有部(Sabbatthivqda),此外较重要的是跋只子部(Vajjiputtaka或称犊子部)和化地部(Mah]sqsaka)。据大众部传说,上座部最初分出分别说部(Vibhajjavqda),它采取大众部的一些学说,成为独立的部派,与上座、大众成鼎足之势。但根据上座部的说法,分别说部乃是上座部的异名。大众部早期分出的三部是一说部(Ekavyohqrika)、说出世部(Lokottaravqda)和鸡胤部(Gokulika或称牛王部)。大众部后期分出的制多山部(Cetiyavqda)是最大的一个部派。

9.问:各部派的学说有很大的不同吗?

答:上座、大众根本两部在教义上有较大的差别,至于支末部派,一般地说,与根本部差别不大。上座部学说可以拿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因为说一切有部是上座部中最早的和最大的一个部派,它传下来丰富的论藏典籍。大众部没有什么论著留传下来,只是从某些史籍记载中看到它的一些论点。

10.问:可否把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学说简略地介绍一下?

答:可以举几个问题来谈。第一、对于事物(法)的认识问题。在未谈之前,先要介绍两个术语:(1)有为法,一切依借因缘而有造作生灭的事物都叫做有为法;(2)无为法,不依借因缘,本来不生灭的事物是无为法,如涅槃、虚空(万物都在虚空中生灭,而虚空的无碍性则不依借因缘而本自存在)等,都是属于无为法。说一切有部和大众部都认为无为法是实在的。至于对有为法的看法,大众部认为一切有为法依借因缘而生灭,过去的已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有体和用(作用)。说一切有部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果本来没有,即使具备了条件,也不能生起,如龟不能生毛,兔不能生角,所以任何一法,它的体都是永恒存在的,只是作用没有生起的名为未来,作用已经生起的名为过去,作用正在生起名为现在。因此这个部派的主张是三世(过去、未来、现在)实有与法体恒有。法体虽有,但是它的作用的生起要依借于诸法的集合以及前后的关系(因缘),决没有单独能起作用的。既然各各法的自体没有作用,所以没有常一主宰的我。这一种说法是我空法有论,而大众部说法接近于我法两空论。第二,对于佛陀的认识问题。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不是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时期的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寿命和威力都是无边际的;佛陀永远化度众生无有疲厌;佛所说的一切语言都是随机说法;佛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说,认为佛所说的语言并不全部都是经教,佛并不是以一音说一切法。第三、对于声闻和菩萨的认识问题。大众部强调菩萨广度众生的慈悲愿力,轻声闻而贵菩萨。说一切有部虽承认声闻、缘觉、菩萨能修行的根性和所修行的道路有差别,但认为佛与二乘(声闻与缘觉)所得的解脱是没有差异的。此外,在其他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和修行实践的方法上都有不同之处,这里不列举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