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答问 4(2)
时间:2025-01-01 15:52 来源:未知 作者:赵朴初老居士 点击:次
5.问:部派分裂时期的情况怎样? 答:佛教团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这是佛陀逝世后约一百或一百余年的事。当时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于僧众们在戒律问题上的争执。据说有一位西方波利族比丘名叫耶舍的,游化到东方的毗舍离城,看见跋只族比丘们劝令在家信徒布施金钱作僧众购买所需之用。耶舍认为比丘乞受金银不合戒律,于是提出异议,遭受到跋只僧众的摈斥。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请上座比丘们到毗舍离集会,结果判决跋只比丘们为非法(根据上座记载,除乞受金银外,尚有其他九事非法)。这便是第二结集,因为集合的有七百人,所以又称‘七百结集’。跋只比丘们大多数不承认这个判决,他们另外召集了一万比丘举行结集。这便造成了教团的分裂。 6.问:为什么这种判断是非的集会也称为结集呢? 答:两个集会都进行了经律的结集。七百比丘的结集,费时八个月之久。万人结集的时间虽未见记载,想也不会很短。可见两派要求解决的不只是关于乞受金银这一问题,而是要求通过经律的再一次编定来贯彻自己一派的主张。拿两派的戒律两相比较,大众部的僧祇律较简略而多通融,上座部的十诵律则繁密而严格;僧祇律对微细戒条多有舍弃,对于开戒(包括乞受金银在内)多有方便,十诵律则与此相反。显然,第二结集是第一结集之后百年间教团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七百结集的参与者多数是上座长老,所以这一派被称为上座部(Theravqda)。今天南方国家的佛教徒自称为上座部,因为他们出自上座部的传承。跋只族比丘举行万人大会,这一派人数众多,所以称为大众部□(Mahqsa/ghika)□。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