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答问 4(9)
时间:2025-01-01 15:52 来源:未知 作者:赵朴初老居士 点击:次
24.问:这是不是一种否定一切的怀疑论? 答:为了便于判断,需要再作些说明:(1)一切法空的理论是建立在一切法互相依存的因果律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它不是否认因果律的。(2)这里所说的空,不是空无之空,它是绝待的,不能认为是有,也不能认为是无,不能认为是生,不能认为是灭,一切经验上的有无、生灭、来去等等概念都说不上,不是我们的觉知分别所能得其实际。所谓非有非无,非生非灭,一切皆空,所以说是‘空不可得’。(3)对于事物的认识,龙树说有二谛,这是就一件事物的两面来说的:从现象来说为世俗谛(相待的世间真理),从本质来说为第一义谛(绝待的真理)。从世俗谛来看,宇宙万有,无量差别,种种相状,种种功用,种种生灭、来去、同异、是非、得失等现象和因果关系,历历分明而有;从第一义谛来看,虽有万象差别,而当体空不可得。空与有在因缘所生法上是统一的,因此世俗谛与第一义谛是二而不二的,这便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的道理,这也便是龙树的‘中道义’。 25.问:龙树之后,大乘有什么发展? 答:龙树之弟子提婆是龙树的得力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提婆也有许多著作,著重于破斥外道(佛教对非佛教的宗教和哲学,均称为外道),因此遭到杀害,但是大乘学说更为发达,同时,有部、经量部和其他部派始终与大乘相抗行,也都很发达。大乘佛教和部派在互相争论辩难中,都在思想上有所发展。到了西元四、五世纪的笈多王朝,大乘佛教产 生了一个新的学派—瑜伽系(Yogqcqra)与原来龙树的学派—中观系(Mqdhyamika)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二大思潮。 26.问:请简略介绍一些笈多王朝的情况。 答:笈多王朝在印度史上是与孔雀王朝媲美的一个王朝。它是西元320年左右在中印度兴建起来的,月护王是这个王朝的创始者。第二代海护王统一了五印度,国势大盛。第三代月护二世王更向西方扩展,并发展了海外贸易交通,远及埃及诸地。随著政治与经济的兴隆,当时印度的文化学术也呈现著灿烂的光彩。笈多时代的佛像雕刻被认为是印度历代雕刻中很完美的作品。其他艺术、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我国法显法师五世纪初西游印度时,正是月护二世王在位时期,他的《佛国记》中曾记载他当时见闻的盛况。至于宗教哲学方面,当时婆罗门教神学有很大发展,其他学派如数论、胜论等颇为兴盛;佛教在这时期也有了重要的建树,出了不少大学者,其中无著(Asanga)和世亲(Vasubandhu)两兄弟是最为特出的人物,他们就是瑜伽系的创立者。 27.问:无著和世亲是怎样的人物? 答:无著是北印度人,原来是有部的僧人。传说,他因为对有部教理感到不满足,乃上升兜率天(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天上),向弥勒菩萨请问大乘空义(一说弥勒下降为他说法),于是大得悟解。他传出了弥勒的五大部论,并且写了许多著作,以阐明大乘教义。有人考证,无著所师事的弥勒,大概是一位属于瑜伽师(有部中专修禅定的人,称瑜伽师,即禅师)的大乘学者,而不是兜率天的弥勒。世亲是无著之弟,原来也是有部的学者,后来听从无著的劝导,改学大乘,大弘无著的学说。世亲著作极多,被称为千部论师。 28.问:瑜伽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瑜伽系的学说,内容极为繁博,包括方面甚广,现在只就宇宙观问题简略地介绍一些。在这个问题上,瑜伽系继承诸法实相论而加以补充和发展。它认为实相应该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又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这样的认识才是离开有与无的执著,才是中道。瑜伽系说诸法自性有三种:一切法都是依众缘而起,这便是‘依他起性’;依他起的万物由于凡夫的种种虚妄思量分别(周遍计度),而有种种虚构的体相在心上现出来,其实这种种体相完全是没有的,这便是‘遍计所执性’;在依他起上离开虚妄分别,便证到圆满成就的真实,或叫做‘真如’,或叫做‘实相’,这便是‘圆成实性’。这三性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遍计所执好像是夜间行路看见一条绳而误认为蛇,其实蛇没有而似有;依他起好比是绳,绳的体由因缘所生,只是假有;圆成实比如绳体的麻,则是真有。从三性的里面来观察,又有三无性:第一,遍计所执的相是没有的,这便是相无性;第二,凡夫认为自然而有的事物,只是因缘所生而已,这便是生无性;第三,诸法的实相,是空不可得,这便是胜义无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