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铁佛寺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基础

佛学常识答问 5(3)

8.问:那时的翻译对后来的佛教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答:当时翻译事业还在初创时期,限于各种条件,还未能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翻译,所译的经书很少是全译本,而翻译文体也还没有能够确立,但是他们已经出色地做到了开辟园地的工作,为佛教在中国思想界树立了地位,并且扩大了影响。

9.问:佛教传入后有不少人研习弘传,中国僧界出现过什么样的重要人物曾促进佛教的发展?

答:佛教在中国的广大流行,开始于四世纪,当时中国僧界道安法师是一位重要人物,是起了很大积极作用的佛教领袖。他是我国最早的热心传教者,曾经派遣徒众到各地大弘佛教。他又是我国第一个僧伽制度建立者。他努力寻求戒律,以补当时律藏不齐全的缺陷,并制定了当时全国风从的僧尼轨范(中国僧人出家后,废除原有姓氏,一律以‘释’为姓,是由道安提倡并从他开始的)。他整理了已译出的经典,撰成了中国第一部‘经录’;他极力奖励翻译事业,并第一次总结了翻译的经验。在他的主持下,翻出了许多重要经论,集中和培养了许多学者和翻译人才,为后来鸠摩罗什的大规模翻译事业准备了有利条件。

10.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

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经得到大量的戒本,并且翻译了其中的一部分,可惜那些书已经失传了。之后不久,来自喀什米尔的弗若多罗和昙摩流支,先后帮助鸠摩罗什译出了萨婆多部《十诵律》,这部律得到鸠摩罗什的老师卑摩罗叉在江西大为弘扬;佛陀耶舍(也是克米尔人)在西元410年又译出了昙无德部《四分律》;奉佛音尊者之命,由斯里兰卡来到中国的僧伽跋陀罗译出了《善见律毗婆沙》。五世纪初法显法师游历天竺,主要也是为寻求戒律而去的。法显法师是大家都知道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求法者和旅行家,他的不朽的‘游记’和其他方面的成就,可能容易令人忽视他最初求律的动机和这方面的成就。他除带回许多书籍外,并且带回了《摩诃僧祇律》和弥沙塞部《五分律》,前者已由他自己和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的佛驮跋陀罗译为汉文,后者则在他逝世后由佛陀什(喀什米尔人)翻译了出来。另一位伟大的求法者,七世纪的义净,也是抱著学律的志愿而远游的。他带回了而且译出了一切有部的十一种著作,从而使律藏大为完备。因此汉文译出的律藏有《四分律》六十一卷,《一切有部律》一百五十七卷,《十诵律》六十一卷,连同各部的羯磨文和戒本及解释律文的诸论,先后译出而现存的约五百卷。后世中国高僧们关于律部的著作,现存的也有五百卷以上。至于中国比丘戒的传承,在南北朝时代,北方传《四分律》,南朝是《十诵律》。及隋朝统一中国,政治上以北统南,佛教戒律也是这样,从隋代起,一直只传北方昙无德部的《四分律》。藏语系佛教地区向来是传一切有部律,傣族地区则流传著与斯里兰卡、缅甸等国相同的上座部律,与《四分律》(法藏部律)同一源流。

11.问:关于律藏翻译流传的历史和情况,听到上面所谈,已经知道大概了,请再谈一谈经藏和论藏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是从什么时代什么人开始的?

答:佛教经论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应该说是开始于五世纪初的鸠摩罗什。

12.问:鸠摩罗什的翻译事业比以前有哪些特点?对后来的佛教和中国思想文化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鸠摩罗什的翻译事业,有著前人所未有的优越条件,那就是当时政府(姚秦)的大力支持和有在道安影响下产生的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一大批义学僧人的辅助。但是他的伟大成就是由于他有丰富的学识和持久的努力,这一位有印度血统在今天中国西北(新疆库车)出生的智慧卓越的大师,是中印两大民族共同的光荣。他和后来的玄奘法师是翻译事业中两大巨匠,他所译出的三百多卷典籍,不仅是佛教的宝藏,而且也是文学的重要遗产,它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上的影响非常巨大。在他的讲授和指导下,造就了成千的人才,使当时的佛教得到大大的提高和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