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答问 5(5)
时间:2025-01-01 15:57 来源:未知 作者:赵朴初老居士 点击:次
13.问:前面说过,罗什的翻译是有系统的,不知是属于哪一个系统? 答:就佛学方面来说,鸠摩罗什最重要的贡献是在于对由龙树创立的中观系统典籍的介绍。由于他的努力,这一系的经论著作,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维摩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金刚经》等,以及《大品般若经》的解释—《大智度论》,都传到中国来,为中国法性宗开辟了广大的基地。其次,鸠摩罗什还译有声闻乘中的一部重要论著—《成实论》,起初与中观三论(或‘四论’,加《大智度论》)相辅流行,之后逐渐形成了独立学派,在南北朝期间盛极一时,后人称为成实师。这一学派在声闻乘中是比较接近大乘的一系。 14.问:鸠摩罗什之后还有哪些著名的翻译大家,又是属于什么系统? 答:鸠摩罗什的译业进行于西元401—413年间,主要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空宗龙树、提婆的学说。罗什之后,重要译师来者相继,主要经论不断译出。如觉贤于西元418-421年译出《华严经》,昙无谶于421年译出《大般涅槃经》,求那跋陀罗于443年译出《楞伽经》等。这些经典的译出对中国佛教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元六世纪初菩提流支来华(508)创译大乘有宗无著、世亲一系的论典,其中《十地经论》影响尤大,传习者形成地论师一派(分南北两道)。以后真谛三藏(498-569)于西元546年来华,563年译出无著的《摄大乘论》和世亲的《释论》,564年译出世亲的《俱舍论》,566年到567年又重译《俱舍论》。真谛不仅是翻译大家,而且是也是一位义学大师,来华日久,擅长中国语言,所译经论,随翻随讲,弟子记述成为义疏,传习之者称为摄论师及俱舍师。真谛到中国后二十余年遭逢兵乱,于颠沛流离中仍能译出一百数十卷重要经论,形成中国佛教的重要义学派别,是罗什以后玄奘以前二百余年中贡献最大的译师。 15.问:唐代玄奘是传译瑜伽学派的,真谛也是传译瑜伽学派的,对比之下,他们译传瑜伽学有什么不同? 答:据玄奘所传,戒贤生于西元528年,可以推定护法约生于530年。而真谛生于498年,故真谛长于护法三十余岁。又真谛译有陈那著的《无相思尘论》(即玄奘译的《观所缘缘论》)和《解拳论》(即义净译的《掌中论》),陈那是世亲的弟子而为护法之师,可见真谛是介于陈那、护法之间的佛教有宗大师。玄奘所传以护法的学说为正义,其门下传述以真谛之学及地论师之说为旧说或旧译,而称玄奘所传为新译,古人(唐灵润)归纳有十四义不同。如旧译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新译则认为有一分无性(佛性)有情;旧译认为佛果理智不二,新译则认为理智各别(即分断、智二果);旧译于三性中遍计所执及依他起二性俱遮,新译唯遮遍计所执;旧译以缘起之本唯在第八识,新译则八个识及相应心所皆为缘起之本。又真谛译之《转识论》以阿陀那为第七识,新译则以为第八识。真谛所传之摄论宗更立第九识,新译则无此说。总之,新旧两译同属有宗,宗旨相同,因时代先后,各成一家之言,义解稍有差异,也很自然。但真谛所译传之学在隋唐之际的中国佛教界曾激起很大波澜,因而引起了后来玄奘法师到印度去深入研究的动机。真谛来华后至玄奘赴印前的八十余年中(546-627),印度佛学也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最初护法和清辨兴起了空有之争,接著月称和清辨又同室操戈而使空宗分成为自续、应成两派,月称又和月宫进行了长期的论战,护法的弟子法称也对祖师陈那的因明进行新的改革。学说总归是辨析日精后胜于前的,玄奘所承之学大体说来是较旧译更为精审的。 16.问:你说到印度去深入研究法相瑜伽学的玄奘法师,是不是为大家所知道的那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或‘唐三藏’ ? 答:是的。但‘唐僧’、‘唐三藏’用在一个人身上却是错误的。唐是当时我国的国号,这两个名词现代语来说就是中国僧人,中国的三藏法师。对佛教中人,这本来是常识问题,但社会上误解的人太多了,不能不解释一下。 17.问:那么他的大概事迹请介绍一下好吗?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佛学常识答问 4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