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启示(12)
时间:2024-01-20 07:1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佛教最反对愁惨、苦恼、悔罪、郁闷等心理状态,认为这些都是体证真理的障碍。在另一方面,尤须记得“喜”是七觉支之一,为证见涅槃所必须培养的一种主要德性。﹝注三十四﹞ 注 释: 一:见一九二二年阿陆葛马(Alutgama)版律藏《大品转法轮经》第九页以次各页;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五集第四二零页以次各页。二:此处巴利原文Dukkha一字在英文原著并未译成英文,理由见下文。三: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增支部经》第四十九页。四: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五集第九十页大涅槃经。五: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八十五页以次各页及同版《杂部经》第三集第廿七页以次各页。六: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八十七页。七:见巴利文学会版《清净道论》第四九九页及《阿毗达摩集论》(一九五零年山提尼克坦版)第三十八页。八: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五集第四二一页。九: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第一五八页。十:见同书第三集第五十九页。十一:见《阿毗达摩集论》第四页。十二: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第五十九页。十三: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第六十页。﹝想蕴(Sanjna, Pali Sanna)不仅是perception而且是conception概念及意念,所以不能说只有六种,著者太著重perception之义,故有此曲解,本人殊不同意。编者张澄基识)﹞又:《阿毗达摩集论》,无著造,大正藏一六零五,六六四页及安慧造,大正藏一六零六,六九五页,皆由六根、六尘中说明想蕴并不是只限于此六种,想蕴就是思想及概念。张澄基识。十四:“心所”一词现常用以代表五蕴中意义甚广的“行”字。“行”字在其它行文中之意义,几可代表任何有为法,任何世间之物,乃至五蕴,无不是“行”。十五: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增支部经》第五九零页。十六:见《阿毗达摩集论》第六页。十七: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第六十页。(此处著者亦犯与前面一般的错误,见注十三,编者张澄基识。)十八:根据大乘佛教哲学,识蕴分心、意、识三义。阿赖耶识(通常译作藏识)即在此蕴中。本书著者现正从事写作一部佛教哲学之专著,不久即将出版。其中对此课题将有详尽之比较研究。十九: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第六十一页。二十:如果眼识只察觉到颜色,而不知是蓝的,那么此处所谓的颜色究竟是什么意义呢?没有红、黄、蓝······的颜色,究竟是什么颜色呢?张澄基识。二十一: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二五六页起 Mahatanhasamkhaya Sutta(译者注:约相当于汉译《中阿含》二零一嗏帝经。)二十二: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觉音疏第二集第三零六至三零七页。二十三: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第五十八页。二十四:见一九二九哥仑坡版《增支部经》第七零零页。佛称此语乃他多生以前的一位师尊叫做阿逻伽的无欲仙人所说。尚忆西元前五世纪顷之希腊哲人赫拉克利脱氏Heraclitus也曾创一切皆迁流不息之说。他的名言是:“你不可能两次伸足入同一河流,因为新的水在不断流向你处。”二十五:无我的教义在第六章内再行详论。二十六:事实上,觉音曾将“生灵”比拟为一木制机器。见巴利文学会版《清净道论》第五九四至五九五页。二十七:见巴利文学会版《清净道论》第五一三页。二十八: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一七八页至一七九页,及一四九页至一五一页。二十九:见同版《增支部经》第五集第一一三页。三 十:见同版《杂部经》第五集第四三七页。事实上,佛说在任何人如见到四圣谛中任何一谛,即见余谛。四圣谛是互相关连的。三十一:犍陀罗国及中国之福建两地,各有佛修苦行之像,形容枯槁,胁骨尽露。但此为佛得道前厉修苦行之像。佛得道后,即严斥此种修持为非法。三十二:见《阿毗达摩集论》第七页。三十三: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二集第一二一页。三十三:关于七觉支请参阅“修习:心智的培育”章。 ┌──────────────────┐│第三章 第二圣谛:集谛 ── 苦之生起│└──────────────────┘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正信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