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启示(37)
时间:2024-01-20 07:1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高唱以列强的均势或以核子吓阻的威胁来维护和平的人,实在是愚蠢之极。军备的力量,只能产生恐怖,不能产生和平。靠恐怖是不可能有真正而永久的和平的。随恐怖而来的,只有憎恨,不善欲与敌忾。这些心理也许一时可以压抑得住,但随时都可以爆发而成为暴动。只有在友爱、亲善、无怖、无疑、安全无险的气氛中,真正的和平方能抬头。 佛教的目的在创造一个社会。这社会摒斥毁灭性的权力之争,远离胜负之见而为和平与安宁所盘踞。在这里,迫害无辜必受严谴;能够克己自律的人比以军事及经济力量征服成百万众的人更受尊敬;仇恨被仁慈所征服,恶被善所征服;人心清净,不为仇恨、嫉妒、不善、贪欲所感染;慈悲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一切众生,包括最微小的生命在内,都受到公平、体谅与慈爱的待遇。这社会里的生活平安而和谐,物质供应亦能令人满足。它最崇高最圣洁的目标是亲证最终的真理──涅槃。 注 释: 一: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卅、卅一两页。二: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四九零页以次各页。三: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一集第二三四页。四: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觉音疏第一集第二九零页“佛教僧侣,亦即僧伽之一员,应不得拥有私产,但准予持有公产。”五: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第一集第一零一页。六: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增支部经》第七八六页以次各页。七:见同版《长部经》第三集第一一五页。八: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增支部经》第二三二、二三三两页。九:见巴利文《本生经》第一集二六零及三九九页、第二集第四零零页,第三集第二七四及三二零页,第五集第一一九及三七八页。十:印度之外交政策亦有五原则,与该国之伟大佛教帝王阿输迦在西元前三世纪时所拟以治理其政府的佛教原则,完全相符。这五原则称为Panca Sila,与佛教梵语之“五戒”二字也完全相同。十一:见巴利文《法句经》第一章第五节。十二:见同书第十七章第三节。十三:见同书第十五章第五节。十四:见巴利文《法句经》第八章第四节。 附录 : 本书常见佛学名词浅释 佛──佛陀之略称,梵文Buddha之音译。意思是觉悟的人。他所觉悟的是世间一切事、理的真相,包括众生生死之谜的答案在内。佛不但自己有觉悟,而且能令他人觉悟。他自己觉悟后,一切身口意方面的种种行为,无一不契合真理,决无丝毫迷悖,所以是世间与出世间至高无上的圣者。 皈依──皈即归,迷途知返知谓。依是依靠、依止。众生知迷求觉,以佛法僧三宝为依怙,叫做皈依。 梵志──梵是清净义。梵志是清净的苗裔、婆罗门教徒一生四个时期中的第二个时期,随师修学清净行时,叫做梵志。 无明──一切烦恼的总称,因为它能障碍智慧生起,使心体痴闇,失去光明。 邪见──不明因果,违反正理的一切见解。 慈悲──施人以快乐叫慈,救人离痛苦叫做悲。 世尊──世间及出世间至尊无上之人,也就是佛的尊称。 授戒──凡学佛的人,决心要受五戒、八戒、菩萨戒或比丘戒(比丘尼戒),须得有德高僧为之传授,叫做授戒。 实相──现象界一切事理的实际性状。 如实知见──不为虚幻变化的现象界的种种形相所蔽,而直窥其真际,澈了其实相之谓。 善巧──各种巧妙的济世度人的方法。 戏论──并无真知灼见,只凭世智辩聪,对一切现象界的事理,作种种揣测臆度的议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正信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