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启示(38)
时间:2024-01-20 07:1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梵行──使身心清净的行为,尤指断绝淫欲的行为。 说法──演说佛的教义。 深观──极深刻的观察之能洞见一切事、理之真相者。 圆觉──于世间一切事理无不澈底了知其真相。 去执──去掉对一切事物、理论、思想、意见之固执不舍。 入灭──证入涅槃,亦名圆寂。也作为圣者谢世的代名词。 贡高──自以为高人一等。 我慢──踞傲自矜,侮慢他人,叫做我慢。 居士──居家学佛之人。 比丘──出家为佛弟子,受过二百五十条比丘戒的男子。 无常──迁流不息,无有恒常。 乐受──领纳顺境所得身心快乐的感受。 作意──集中注意,令心警觉。 胜解──殊胜的见解,不可动摇的见地。 烦恼──凡夫未得正见,有种种惑,如贪欲、嗔恚、愚痴等,能烦扰困恼众生身心,谓之烦恼。 有为法──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有造作的一切事理,都叫做有为法。 无为法──本来如此,不是造作的,非因缘和合而生的,叫做无为法。 内证──由经历事理所得到的内心的体验。 善知识──深明正(佛)法,并能导人入解脱的贤者。 补特伽罗──旧译作人或众生。新译作数取趣,就是频频往来六趣(六道),轮回不已的意思。 心王──心的主作用,对心所之伴作用而言叫做心主。心王的作用,是总了别所对之境。 心所──心王对境所生起之贪嗔痴等别作用之名称。 邪淫──与配偶以外之人行淫,或与配偶作不正常之淫行,都叫做邪淫。 本 书 内 容 更 正 启 事 本书内容经查有两点与我当前国情欠合,为免读者发生误解,特将下列原文部分订正注释,以符我佛本怀。 (一)一五零──一五一页:“佛教里没有任何可以称为“正义之战”的东西。这只是一个制造出来的虚伪名目,再加以宣传,使成为憎恨、残酷、暴虐与大规模屠杀的藉口与理由而已。谁来决定正义与不正义?强大的胜利者就是正义,弱小的失败者就是不义。我们的战争永远是正义,而你们的战争就永远是不义的了。佛教并不接受这样的观点。” “佛不仅教导和平非暴,更曾亲赴战场劝阻战事之发生。释迦族与拘梨耶族因争卢呬尼河水,而准备诉之干戈的时候,佛出面阻止,即为一例。有一次,也是由于他的一言阻止了阿阇世王攻略跋耆国。 ” 注释:按佛陀认为战争乃因果之业,无法避免,例如昔日琉璃王征伐迦毗罗卫国(佛陀之祖国)时,初经佛陀劝阻,迨至最后出征时,佛陀以为此乃释迦族共业所召之果报,不可避免,故未加制止。盖佛教之根本,不离因果,战争既系因果之业,则必有善恶(正义与不义之分),所谓侵略必败,暴政必亡,因果报应,昭昭不爽,质之史乘,可为明证,如谓战争无“正义”、“不义”之分,则无异否定因果报应,此实有悖佛教本旨。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正信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