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铁佛寺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基础

佛陀的启示(31)

举一个例来说:比方你真的生气了。气愤与憎恨心理使你失去了理性。奇怪而矛盾的是:一个生气的人,并不真正的知道他在生气。一旦他察觉这一心境,看到自己在生气,他的怒火就好像变得不好意思,似乎自知其可耻而开始平息。你应当审察它的性质,如何生起?如何消失?这时你又须切记:不可想“我在生气”或想到“我的怒火”。你只须明白了知你生气的心情,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它、审查它。对一切情绪、情感与心境,都应采取这一态度。

另外,还有一种对于伦理、心灵与理性方面问题的修习。我们对这类课题所做的一切研究、阅读、商讨、谈论、思索,都包括在这类修习之内。阅读本书并对书内所讨论的题目作深刻的思考,都是一种修习。在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差摩迦与一群比丘的一席话曾导致全体共证涅槃。这也是一种修习。

因此,用这一种的修习方法,你可以研究、思量、审度下列的五盖:

(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法。

这五盖就是防碍任何明觉,事实上也就是防碍任何进步的五种障碍。一个人如果被这五盖所覆蔽而不知怎样去袪除它们,他就不能分辨是非善恶。

你也可以修习七觉支,就是:

(一)念觉支:无论在从事精神或肉体活动的时候,随时保持念念分明,如前文所述。

(二)择法觉支:钻研探究各种有关教义的问题。这包括一切宗教、伦理、以及哲学的学习、阅读、研究、讨论、交谈、和参考有关教义的专题演讲等。

(三)精进觉支:以坚定的决心,努力不懈,以底于成。

(四)喜觉支:与消极、忧郁、悲愁、适正相反的心里状态。

(五)轻安觉支:身心的松弛,勿令身心僵硬呆滞。

(六)定觉支:前文已论及。

(七)行舍觉支:以宁静安详、不惧不乱的心情,应付人生一切变故。

要培育这些德性,最重要的事,是要有一个真正的誓愿,立定一个百折不挠的志向。至于发展上述每一种品性所必须具备的物质以及精神条件,本书中另有叙述。

你也可以用五蕴做修习的题目,如参究“何为众生?”“叫做我的是什么?”等问题。也可以用四谛,如前文所论。参究这些问题,就构成第四种的修习方法(即法念住),以导致最高真理的亲证。

除了在这里所讨论者以外,尚有许多修习的题目。照传统说共有四十种之多。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四无量心的修习。(一)慈心无量:将无限量的慈心,普爱一切众生,不分轩轾,犹如慈母钟爱独子,一般无二。(二)悲心无量:对一切在灾难痛苦中的众生,普遍以悲心护持被覆。(三)喜心无量:对他人的成功、福祉及快乐,寄以无限同情的喜悦。(四)舍心无量:对人生一切变迁泰然自若。

注 释:

一: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增支部经》第二七六页。二:锡兰十八世纪时的一本著作“瑜珈行者手册”(一八九六年伦敦.戴维兹

氏校订本),证明当时的修习内容已败坏到成为一个诵经燃烛的仪式而已

。关于此点,并请参阅本书著者所著“锡兰佛教史”(一九五六年哥仑坡

版)第十二章“苦行主义”第一九九页起各段。三:见《中部经》第八 Sullekha Sutta。四: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一集第五页。五:见同版《中部经》第一集第一○○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