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启示(18)
时间:2024-01-20 07:1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由是可知,它们生起与熄灭的种子,都在五蕴之内。这才是佛的名言:“在这众生六尺之躯内,我说即是世界,世界的生起与寂灭,以及走向世界寂灭之道”﹝注二十六﹞的真实意义。这意思就是说,所有的四圣谛也都在这五蕴之中;也就是说,都在我身中(这里“世界”二字代替了苦字)。这意思也是说:苦的生起与熄灭,并非有赖于外力。 遵照第四圣谛的方法,去发展及培养智慧(般若)(见下章)时,即能澈见生命的奥秘,如实地见到事物的真相。这秘密发现后,真理见到后,所有一切狂热地制造著轮回相续的妄见的力量,一时俱归平静,不能再产生任何业果。因为妄执已破,对继续生存的渴爱已断。就像精神病患在自觉到他疾病的原因和秘密时,他的病就霍然而愈一样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后方能达到。涅槃却可以当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获得”。 凡是亲证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他不受任何“错综 (complex)”、迷执、忧、悲、苦恼等苛虐他人的心理状态所拘缚。他的心理健康是完美的。他不追悔过去,不冥索未来,只是扎扎实实地生活在现在里。﹝注二十七﹞因此,他能以最纯净的心情欣赏与享受一切,而不掺杂丝毫自我的成分在内。(译者按:即陶然与万物合一,浑然忘我之意。)他是喜悦的、雀跃的、享受著纯净的生活。他的感官愉悦,无所忧烦,心灵宁静而安详。﹝注二十八﹞他既无自私之欲求、憎恚、愚痴、憍慢、狂傲以及一切染著,就只有清净、温柔,充满了博爱、慈悲、和善、同情、了解与宽容。他的服务精神是最纯正的,因为他不为自己设想。他不求得、不积储、甚至不积贮精神的资粮;因为他没有“我”的错觉,而不渴求重生。 涅槃超越一切两立与相对的概念,因此它不是一般善恶、是非、存在不存在等观念所能概括。甚至用以形容涅槃的“快乐”一词,其意义也迥乎不同。舍利弗有一次说:“同修啊!涅槃真是快乐!涅槃真是快乐!”优陀夷问他:“可是,舍利弗,我的朋友,如果连感觉都没有了,怎么会有快乐呢?”舍利弗的答案具有高度的哲学意味,而不是一般所能了解的。他说:“没有感觉本身就是快乐。” 涅槃是超越逻辑与理性的。不论我们怎样埋头精研高深的理论,以臆测涅槃或最终真理与实相,都只能算是一种无作用的、绞尽脑汁的游戏而已。我们终不能循此途径而对它有所了解。在幼稚园的小娃娃,不可与人争辩相对论。如果他耐心而勤奋的钻研他的学问,有一天也许他会了解它。涅槃是要由智者内证的。如果我们耐心而勤奋的循著“大道”前进,至诚恳切的训练净化自己,获得必要的心灵方面的成长,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内证到它,而毋须乎殚精竭虑于钻研谜样艰深的文字。 现在让我们回头面对趋向内证涅槃的大道吧! 注 释: 一:见一九二三年京都出版社南条文雄编入《楞伽经》。二:有时亦有以正面文字形容涅槃者,如吉祥、善、安全、清净、洲、皈依、护、彼岸、和平、宁静等。《杂部经》中之Asamkhata Samyutta经中列有涅槃之同义字卅二种,大多是譬喻性的。三:见一九二二年阿陆葛玛出版萨达帝沙上座所编之律藏大品第十一页及《杂部经》第五集第四二一页。请注意此处灭(息苦)字的界说,佛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时已讲过。但其中并无涅槃一词,虽然它的意思就是涅槃。四:见《杂部经》第一集第一三六页。五:见同经第四集第三五九页。六:见同经第三集第一九零页。七:此字原为pipasa,口渴义。八:见巴利文学会版《增支部经》第二集第三十四页。九: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四集第二五一页。十:舍利弗语。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一九一页。十一:佛陀另一弟子谟尸罗语。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二集第一一七页。十二: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小部经》感兴语(嗢陀南)第一二九页。十三: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小部经》感兴语第一二八页及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长部经》第一集第一七二页。十四:请注意一切秘密的精神境界,不论如何崇高纯净,皆由心造,是缘生而有为的。它们都不是实相,不是真理。(译者注:关于这段文字,可在参阅汉译《中阿含》第一六二分别六界经,有更详尽的解释。)十五:意思就是他不再制造新的业,因为他现在已不再有渴爱、决意、思。十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已成为阿罗汉。十七: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五集第三六九页。十八:参阅《入楞伽经》第二零零页“摩诃摩帝啊!涅槃就是如实地知见一切事物。”十九:龙树很明白地说过:“生死不异涅槃,涅槃不异生死。”见蒲桑编中论释第廿五章第十九节。二十:请记住在九无为法中,涅槃是超越道、果的。自性涅槃不是一种结果,不是什么东西生的,但是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则不能如是说。张澄基识。二十一: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第一八九页。二十二:有的作者常用“佛涅槃后”而不说“佛般涅槃后”。“佛涅槃后”一语是没有意义的,在佛典中找不到这种说法。应该说“佛般涅槃后”。二十三: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四集第三七五页以次。二十四: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四八六页。二十五:见同经第一集第四八七页,第三集第二四五页,以及巴利文学会版《小部经集》第四十一页(u. 232)二十六: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增支部经》第二一八页。二十七: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一集第五页。二十八: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二集第一二一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正信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