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珍惜自己的生命 —认清自杀的真相(32)
时间:2024-01-22 16:01 来源:未知 作者:网络 点击:次
四、世界自有他独立的存在
报纸上,还载著另有一种自杀的人。这种人,大都是年少气盛,刚出学堂的学生,或自负才学、而未尝涉世的人。初时,满怀高兴,一腔热血的,要想出头来做一番事情,总觉得世界充满了希望和快乐。好像做大官,致大富,是意料中的事情。一旦置身社会,混迹风尘,便觉在在危机,处处障碍,竟无一桩事情,可以称心如意。到了临事,漫无结果,徘徊穷途,无计自拔。触景生情的时候,转觉世界遍满了忧愁烦恼,无一不是可悲可痛的景象,遂愤而自杀。像这一类人,赍志没地,深为可惜。啊!青年们!可知道世界,究竟是可喜可乐,还是可悲可痛的?既是先前觉得可喜可乐,何以后来又觉得可悲可痛呢?要知道,世界终不是你们所想像的可喜可乐,或是可悲可痛的。世界既非可喜可乐,亦非可悲可痛的。世间一切事物,虽不住的生灭著、飞驰著,却未曾告诉你们,在这一刻儿,那些事物,现著可喜可乐,在那一刻儿,又变成可悲可痛了。世界自有他独立的存在,他老是这样态度,一向没有变换著。你们觉得可喜乐,可悲痛,都是你们的心理。心理如镜里空花,全然是幻现的,与实际毫无相干的。所以意气洋溢是个梦,落魄丧志也是个梦。有了乐梦,苦梦随生,因苦乐相对而有的缘故。为乐而生,为苦而死,生死都为梦牵,岂非大惑。吁嗟!一念之欲,便萌自杀之机,所以欲是万不可有的。因此有人道:青年人想做一番事业,何尝是欲呢?我道:想求富贵,非欲而何?那人道:人没有了欲,不就消极了么?我道:欲虽不可有,志却不可无。欲以求乐为性,乐不得便苦;志非求乐为性,乐不得无苦。昔范文正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然而天下那里会尽人皆乐?所以他也永不得乐。故知志非求乐为性。那人又问道:志既非求乐,将欲何为?我道:论语‘盍各言志’。孔子‘老安少怀’即是志。志即利人之谓,利人虽不为乐,而乐在其中。语云:‘为善最乐。’所以欲为苦因,志名真乐。志欲之间,不可不辨。更有一层,要青年记得的,就是命运。上面不是说成事皆有时机因缘的么?因缘未熟,只有耐著守著,以待时机之来,万不可躁急而进。躁急而进,未有不败。所谓‘静无咎,动终凶。’此义不可不知。据上看来,第一、要立真志。第二、须待时机。真志既立,待时而动,如养由基之射,可以百发百中了。
案:
欲为苦因,近世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Schopenhauer)也是这么说:‘因为欲望未满之时,终觉得是苦。但是到了已满之时,第二个欲,又接著生起,苦终究摆脱不了。’所以他绝对的主张节欲,欲无苦亦无无苦,便是乐。就是吾国的老子、孔子等,也都主张节欲。如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孔子‘格物致知’等。格物者,格去物欲也。但虽节欲,却非消极,依然要你出来热心做事的。节欲是勿为私欲所动,一心利人之谓。即此一心,名之曰志。古来圣贤,如大禹治水,三过己门不入;周公一食三吐哺,一浴三握发等,是真能利济为怀,可称公而忘私了。噫!此其所以为圣人欤!然欲到此地步,舍却节欲无由。因私欲不节,大公之心,无从显发的缘故。
五、普劝世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一个无神论的女编辑念《地藏经》治好抑郁症
- 下一篇:通过念诵《地藏经》康复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