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铁佛寺移动版

主页 > 阳光人生

请珍惜自己的生命 —认清自杀的真相(39)

究其原因,男性的自杀方式通常较女性激烈,如服毒、自缢、跳楼、卧轨、自焚等,往往立即毙命,救之不易。女性的自杀方式则较为温和,如吃安眠药、开瓦斯、割腕、跳水等,获救率相对的提高。

(3)自杀意念通常外显

据马偕医院协谈中心一九八二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依年龄划分,十五岁到廿九岁阶段,以感情纠纷及婚姻不谐为自杀主因;卅岁到四十四岁阶段,以家庭冲突及经济困难为主;至于四十五岁以上者的自杀原因,则主要是经济问题和身体残疾等困扰。

心理学者认为,自杀者的自杀意念通常是外显的。其亲友只要稍作观察,便可发现其情绪反应有自杀征兆。最普遍的是忧郁。典型忧郁的症状是失眠、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沮丧、社交退缩、凡事漠不关心失去兴趣、身体疲惫以及严重的无助感;自杀的可能性,随著这些征兆的出现而增高。

另外有些个案,自杀者则呈现紧张、焦虑、罪恶感、羞愧等征兆,以及难以控制的冲动、易怒、敌视等的激动情绪反应。

心理学专家林光灿指出,近年来的趋势是学历愈高,自杀率愈高;社会各阶层中以白领阶级自杀率最高,而工业国家的自杀率又高于农业国家。

经济学者们认为,社会经济的波动对于自杀率的影响愈见明显。只要社会经济变动,无论是成长或萧条都会提高自杀率;反之,在社会经济稳定时,自杀率则会下降,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自杀率随著通货膨胀而升高。

台湾正值工商业突飞猛进,社会急剧变迁,自杀的严重性与日俱增。从传统社会走入现代社会,随著离婚率的提高也带动了自杀率的成长。

现代医学愈来愈发达,一般疾病死亡率锐减,寿命延长了,然而自杀问题却愈发不可收拾。当我们面对失业、婚姻困扰、经济不景气、知识份子的无力感、老人问题、残疾问题时,我们也同时感受到‘自杀’带给我们的阴影。

(4)防治工作亟待重视

一般认为,‘自杀防治’不是一项消极的治疗工作,而是社会病态的一句警语,更是社会问题的探测器;‘自杀防治’的物件也非仅限于狭隘的个人,而应涵盖整个社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