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生活(13)
时间:2024-01-20 06:1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在六道中,人道众生最适于修行。如何修呢?〈七佛通诚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但是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因每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及社会背景的不同,很难定一个放之天下而皆准的标准。但在佛经上却有明确的界说,在《十善业道经》上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就是十善;反之,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贪婪、嗔恚、愚痴,就是十恶。想想看,如果我们每人断十恶、行十善,我们的社会岂不就是人间净土?可惜多数人以无明愚痴故,执着自我,自私自利,不断恶,不修善,才使我们社会成为五浊恶世。 断十恶、行十善,还只算是消极的修行,更进一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那才是大乘菩萨的‘利他’行。语云:‘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服务,视各人才干能力的大小,为个十人服务,为百千人服务,圣贤伟人,为万民造福,这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生而为人,不能只攫取占有,尽从社会上抓回来。劝善书上的话:‘岂知世间金银宝,借汝权看数十年。’聚敛的再多,只不过操劳经管数十年,而没有永久的所有权。何不随缘布施一点,为社会贫苦大众造福——事实上,为人造福,就是为自已积福,绝不会吃亏的。 断恶修善,只是修福,‘自净其意’才是修慧。慧是智慧,即是般若,佛经上说:‘般若是诸佛母,诸佛自般若出。’自净其意就是伏灭执障烦恼,证得我法二空。但在末法时代,众生智浅障重,这‘自净其意’四字,谈何容易——唯有一种‘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念佛法门,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 或者有人说:念佛是老太婆的修行法门,我辈智识分子,应该修高深的法门才对。其实错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侨佛’圣号,自不同的层次说,可以收摄妄心,可以三业清净,念到工夫纯熟,一心不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如果不修行,随波逐流,在五欲六尘中沉浮,那就只有在六道中轮回,永无尽期了。 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 中国古谚:‘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木匠做工时用以正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义,有规范、法则的意思。工匠做工,尚离不开规范、法则,人类社会岂可没有规范法则?人类社会的规范法则是什么,是社会伦理。 伦者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理者条理,就是事物的法则,引伸为社会道德。伦理合称,就是人伦道德。孟子论为人之道,有云: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上文所述,可知孟子以契的人伦之教,就是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长幼一伦,在中庸一书中说是‘昆弟’,与长幼意义相近。君臣一伦,在古代指的君主(皇帝)与臣下,现在民主时代,当然没有什么君主臣下,但长官部属,老板伙计,仍是这一伦的意义。以上五种人际关系,是人之常道,故称人伦。此五种相对待的关系,父子之间相待的是亲情,君臣之间相待的是道义,长幼、朋友,关系相近,彼此相待者是信义。此四者,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不能因时代不同,就变成了父子无亲,君臣无义,兄弟无序,朋友无义。惟有夫妇一伦,古今有所不同。 古人说‘夫妇有别’,别在什么地方?大约是以天赋的生理、秉性之不同,而有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之习俗。但随着社会背景的改变,男女平等,当然已没有什么尊卑唱随之说。但在平等的基础上亦有其伦理,譬如说夫妇之间要爱情专一、彼此尊敬,互谅互忍、彼此合作,有情有义、同甘共苦等,并不是随着时代潮流的观念,重回到初民时代的杂交社会。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命自我立 ---白话《了凡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