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铁佛寺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入门

佛法与生活(17)

次说坏苦,这是心理上——即精神上的苦。坏苦又称变异苦,是指乐境变坏或消逝的苦。例如亲人死亡,名誉受损,钱财损失,感情破裂等,都会使精神上感到痛苦;此外,即在日常生活中,可意的乐境变坏或消逝,也会由乐受变成苦受。例如青年爱侣到风景区游览,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感到可意而快乐;但如果几个小时一直游下去,游到两腿酸痛,唇燥舌干,由可意的乐受就变成不可意的苦受了。这时如果找到一家饮料店,坐在店中喝着饮料候汽车,刚坐下休息感到可意而舒适,但坐了三个小时仍等不到车,这时可意的舒适就又变不耐的痛苦了。

最后一苦是行苦,行是造作义,现象界的生起存在,都是相互依存,彼此关涉而有的,这就是缘起。而缘起是建立在三法印的架构上,含有无常的因素在内,所以行也是迁流义。以因缘和合之法,迁流变异,无常无宁是必然的事实。所以此‘行’也就是诸行无常的行,而无常即苦。不过这种苦行相微细,不易为世人所察觉罢了。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其生住异灭的过程,于众缘和合下,在前期是相辅相成,在后期却是相斥相反。而由相辅相成到相斥相反,其因素不是来自外界,仍是此事物的本身。哲学家黑格尔谓:‘有限事物的诸限制,并非单是来自外界。一事物其自身的本质,就是消灭其自身的原因。凭它自已的活动,它可以转化为与自身相反之物。’

基于以上的理解,任何的幸福与快乐,在诸行无常的定律下,不能常住,终归是苦,这就是三苦中的行苦。不过,佛法中说到苦时,一般是以‘八苦’为代表。八苦之说,出之于《中阿含》的《大拘絺罗经》、《分别圣谛经》等经中,所谓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这是众生轮回于六道中所受的八种苦果。经典中原文过长不具录,现依经文原意、语译并补充说明如下。

一、生苦:生苦有五种,一者受胎,谓纳识成胎之时,在母腹中狭隘不净。二者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识种子随母之气息出入,不得自在。三者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热脏之上,间夹如狱。四者出胎,谓初生时冷风热风吹身,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剌。五者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生之苦,我人多不复记忆。但看婴儿出生,离开母体,为寒冷或燠热的空气所剌激,被接生者的大手抓来提去,其细嫩肌肤的感觉,有如皮鞭抽体。婴儿出生后哇哇大哭,实是肌肤痛苦所致。

二、老苦:老苦有二种,一者增长,谓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弱,动止不宁。二者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毁坏。在现实生活中,男人由昂藏七尺的健壮之躯,到老态龙钟而步履维艰;女性娇媚动人的明眸皓齿,到鸡皮鹤发而惹人憎厌,真是情何以堪? 如果再加上穷与病,这老来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三、病苦:病苦有两种,一者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倔强。二者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事实上,人的一生都和病结下不解之缘。儿童与成人的疾病且不必讲,老年人的病诸如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疾病、癌症等等,不一而足。医药愈发达,疾病愈多,观大小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可知。古语说:‘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也未必能买到健康。

四、死苦:死苦有两种,一者病死,谓因疾病寿尽命终;二者外缘,谓以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认真的说,因疾病而寿尽命终,历经生、老、病、死的过程,都是有福报的人。世间多少人不得其死,不能终其天年。现代虽说科技进步,但照样有水、火、风、雨、地震之灾。加以文明社会的意外灾害,飞机失事、船舶沉没、汽机车灾祸,几乎无日无之;即使是病死在床上,但在四大分离之时,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善行或无愧于心的,心境平安宁怡,对于那恶行或伤天害理的,心感恐怖痛苦,此时地狱相现,直堕三途,苦也、苦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