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铁佛寺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入门

佛法与生活(25)

佛陀默默无言听那婆罗门辱骂,一声也不响。直到那婆罗门骂累了、骂够了,停止下来,才平静的问他:‘婆罗门呀!你家中偶而也有亲戚朋友来访的时候吧!’

婆罗门说: ‘自然有呀,那又怎么样?’

‘到那时候,你会不会以酒食款待客人呢?’

‘那是当然的事呀!瞿昙,那又怎么样?’

‘如果你备下菜肴,而客人不接受你的款待,那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如果他们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当然仍归于我呀!’

‘婆罗门呀!’ 佛陀平静的对他说: ‘你刚才所骂我的许多话,我决定不接受它,所以那些话只好仍归之于你自己。婆罗门呀!如果你骂我,我和你对骂,就如同主客相对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些菜肴。’

这时,佛陀又说了一首偈子:

无嗔何有嗔,正命以调伏,正智心解脱。

慧者无有嗔,以嗔报嗔者,则是为恶人。

不以嗔报嗔,临敌伏难伏,不嗔胜于嗔。

佛陀的意思是说:一个智者,是没有嗔恨之心的。如果以嗔报嗔,以骂还骂,就不能算是智者。唯有不以嗔报嗔,以骂还骂,不但调伏了对方,也调伏了自己。

同修们,如果我们遇到了这种事——遇到怨家到门口辱骂,我们怎么处理呢?当然,我们没有佛陀的智慧,也没有佛陀的慈悲,不会处理的如此圆满。但是我们学佛,学的就是佛陀的智慧与慈悲,学的就是佛陀的言行与人格。特别是在调伏我们的感情,启发我们的理智,使我们的感情与理智趋于平衡上,要痛下功夫。

修行,不是立竿见影的事。但如果你持之以恒,绝对日有进境。修行,也是一种薰习——一种行为习惯上的薰习。《大乘起信论》上说:‘薰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薰习故,则有香气。’如果你常常发怒、生气,这发怒、生气就是你的习惯;如果你改正它,不发怒、不生气,天长日久也会成为习惯。

同修们,悲智双运、悲智圆融,是佛陀的大悲大智,圆融无碍,我们初修行的当然尚作不到。但在约束感情,往感情理智平衡处努力,我们是修得到的。同修们,让我们精进修行吧!



福、惜福、如何惜福


什么叫做‘福’,福是祸的相反。什么叫做祸呢?祸是灾殃、是祸患。按说,人生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无奈人在福中不知福,并不以为没有灾殃祸患的平安日子就是福,而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要追求更多的福——包括着求名求利、求官求势,攫取占有,永无止境的追求。古人说:‘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在追求的过程中,未得到的希望得到,已得到的又恐怕失去,患得患失,反而陷精神于惶惶不安中。

《书经·洪范篇》,有 ‘五福’之说,五福者,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寿者长寿,富者富有,康宁者、健康平安,修好德者做善事,以积德行善之因,才能获得富、寿、康宁之果。既寿且富,耄耋之年,寿终正寝,就是考终命。如果以佛教‘因果通于三世’的道理来解释,就是以前生善业之因,招感今生之乐果,乐果就是福报。以前生恶业之因,招感今生之苦果,苦果就是灾殃。再者,以今生之善业,招感来生之乐果;以今生之恶业,招感来生之苦果。此即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善恶因果,丝毫不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