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生活(16)
时间:2024-01-20 06:1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以上六段经文,就是佛陀为善生说的、礼拜六方的意义,事实上就是六种人际对待的关系,也就是古人说的人伦。以上六种人伦关系,其条文也许不尽合于现在的时代,但其精神的意义是值得肯定。愿我同修,善为体会这种家庭的、及社会的人伦关系,以维持我们的家庭及社会和谐。 人生苦乐的探讨 苦与乐,是两个相反的不同概念。快乐不等于痛苦,痛苦也不等于快乐。但是,这两者也是相依相存的,没有苦的概念,怎么知道什么是乐?反过来说,没有乐的概念,又怎么知道什么是苦?所以苦与乐二者,既是相反,又是相成。因此,苦与乐在表面上看是相对立的,但实际上却是表里的。快乐是安立在痛苦上,解除痛苦就是快乐;反之,痛苦也是安立在快乐上,失去快乐就是痛苦。 那么,什么又叫做苦与乐呢?一般说,身心适悦的感觉叫乐,身心逼恼的感觉叫苦。但苦乐只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并没有客观的标准。非洲灾区的难童,吃到一碗米饭感觉是乐,台湾富家的孩子,满桌菜肴却以为苦。修马路的工人,在火伞似的太阳下工作,能到树荫下喝一杯水就感到乐;在冷气房中的阔太太,却以找不到牌搭子,闲得无聊而觉得苦。由此可见,苦乐的感觉是因人、因时、因地、因环境而有所不同。 佛陀是证悟真理的圣哲,以他观察所得,他认为人生是苦。所以佛经中说:‘人生是大苦聚’。苦这个字,梵文作 duhkha ,音译豆佉,它有苦难、痛苦、苦恼、不满意,及缺陷、无常、不实的涵义。在此处,它代表着佛陀对于世间人生的看法,所以佛经中讲苦的地方很多,因此,有人说佛教是专门说苦的宗教,或者说佛教是悲观的宗教。其实佛教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观的话,佛教应该是‘实观’,佛陀观察世间人生真相,发觉人生充满了苦恼和缺陷,他如实的说出来,使世人了知。这好比一个医生,在诊察病人的时候,既不夸张病情,也不隐瞒病情,只是如实的把病情告诉病人,让病人了解真相。 苦是人生的实相,《佛说稻芊经》曰:‘五情违害名为身苦,意不和适名为心苦。’由此可见,人生是‘身心皆苦’。而此身心之苦,有为我人所觉察的,有为日在苦中而不自觉的,这就是‘习焉不察’,习惯了,也就不觉得了。其实佛陀也并不否认人生有乐,譬如世俗间的天伦之乐,五欲之乐;修出世法的厌离之乐,无著之乐等。但这一切乐,都包含在苦内。何以故呢,因为根据缘起的教义,快乐是因缘所生法,无其本质。快乐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有变化就是无常,而无常就是苦。《佛说稻芊经》曰:’五情违害名为身苦,意不和适名为心苦。’由此可见,人生是’身心皆苦’。这些身心之苦十分明显的,容易为我们所觉察。而行相微细的苦,不容易为我们所察觉,像’无常即苦’,就是我们不易察觉的苦。 佛经中说到苦的地方很多,而其性质和分类也各不相同。自种类说如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十八苦等,不能一一叙述。现在祗就具有代表性的三苦和八苦,来加以说明。佛教中以老、病、死三者为基本上的身苦,以贪、嗔、痴三者为基本上的心苦,这二者是诸苦的代表。如果从苦的性质来说,非可意的受称为苦受;可意的受称为乐受;非可意非不可意的称为不苦不乐受。以上三种受,其性质全是苦,即所谓三苦——苦苦、坏苦、行苦。三苦,是依苦的性质而分类的。兹先由苦苦说起。 苦苦,意谓有情的身心,本来即苦,更加以饥渴、疾病、风雨、寒热、劳役、刀杖众苦之缘所生之苦,可说是苦上加苦,故称为苦苦。换个方式说,这相当于有情肉体——生理上的苦,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痛苦,如饥饿时的痛苦、生病时的痛苦,以至于风雨寒热的痛苦,刀杖所致肉体创伤的痛苦等。这种生理上的痛苦,由各人感觉的敏锐或迟钝而有所不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命自我立 ---白话《了凡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