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铁佛寺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入门

佛法与生活(6)

人人皆有八识,人人皆有五十一个相应心所,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习性却是千差万别。有些人善良本份,诚恳勤俭,有些人贪婪自私、欲望无穷;有些人嗔恚、嫉妒,斗争心炽盛,有些人生性悭吝,耽着财法,不肯惠施。有些人生性懈怠,不知努力,蹉跎岁月,有些人行为放荡,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甚至于同是一个人,有时善良诚信,有时贪婪虚伪,原因何在呢?那是由于心识的不同作用,在不同的因缘下,其善心或烦恼心作用增盛的缘故。

当我们认识了心识的构造、心识的功能之后,我们要时时观察我们的心识,反省我们的行为,调伏恶念恶行,促进善心增长。这好比农夫耕田,拔去田中的杂草,禾稻自然生长行得茂盛;烦恼心被调伏了,不发生作用,善心的功能自然加强。当心识中消除了贪婪、嗔恚,调伏了忿恨、妒嫉、憍慢等烦恼后,你会感到人世间海阔天空,心中充满法乐。



五蕴世间


《八大人觉经》上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世间、国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什么是世间,什么是国土?世间何以无常,国土又何以危脆呢?现在就先来讨论关于世间的问题。

世间二字,又称为世界,也称为宇宙,古书上说:‘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佛经上称:‘过去现在未来名世,东南西北上下四维名界。’间字与界字意义相通,所以世间、世界、宇宙,全是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量无边的空间。以现代科学知识来说,时间和空间,就是四度空间的连续区。

在佛经上,把世间分为两种,一种是器世间,一种是有情世间。器世间又称器界,器字是采用中国古书上的成语,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世间,指的就是物质世界。事实上,也就是指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即山河大地、房舍器物等一切。有情世间,情字指的是‘情识’,就是六道众生的心识,凡是有心识的众生,就称为有情。而土石草木没有心识,则称为‘非情’。众生是什么意思呢?《杂阿含经》卷六曰:‘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简单的说,众缘和合而生,名曰众生,也就是有情的异名。把器世间和有情世间综合起来说,就是世人常说的‘宇宙人生’ 。

宇宙即是世界,为有情所依托的环境;人生,就是生活于器世间的芸芸众生。于此我们探讨,宇宙由何而生起,人生自何而来,宇宙人生的基本质料又是什么呢?佛陀证悟宇宙人生实相,告诉我们说构成宇宙人生的质料是‘五蕴’,由于五蕴因缘和合,构成了物质世间和有情世间。五蕴,在早期经典中译为五五阴。

五阴是什么?即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五种因素。这是佛陀住世说法时所屡屡开示的。在《杂阿舍经》一千三百多种短经中,说到五阴的有一七八经之多,兹举佛陀说五阴的例子如下,如《杂阿含·五八经》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五阴,在后世的经典上都称为‘五蕴’,这是五类现象的总称,也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佛陀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条件集合而成的。而此五蕴,也就是构成有情的存在、以及有情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五类因素。这五类因素则为色、受、想、行、识,而总称为五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