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铁佛寺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入门

佛法与生活(23)

佛书上有这样的两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果,今生作者是。’我们不必去找催眠大师,探索我们前生怎么样,我们今生的获得人身和生活环境,不正是前生行为造作的后果吗?我们也不必求神问卜,看相算命,问我们前途休咎,或来生际遇,我们现在的行为造作,不正足以说明我有未来的前途吗?一个勤奋努力的青年,和一个游手好闲的青年,当然有其不同的后果;一个安分知足的人,和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当然也有其不同的后果。如果人生不行正道,祗图行险侥幸,其前途可说是不卜而知。

近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一个人的穷达际遇,有才、力、命三个条件之说,其中才是天赋的智商,力是努力的条件,而‘命’字,似乎就是行为业力的果报。

总之,因果法则,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普遍的、必然的理则,万事万物依此理则而生灭、而运行,绝无例外。我人不能以一时、一事既不周密、又不完全的观察,而否定因果报应。俗语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话虽通俗,而实有至理存焉。



如何使我们的感情与理智平衡


佛经中有一句话,叫做‘悲智双运’。智是上求菩提的智慧,智慧梵语般若,经云:‘般若是诸佛母,诸佛自般若出。’悲是下化众生的悲愿。悲愿,即是慈悲之愿。佛经上说:‘慈者予人以乐,悲者拔人以苦。’也就是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者曰慈;怜悯众生,并拔其痛苦者曰悲。而智慧、是指断除烦恼、求证菩提的般若正智。

其实,悲与智,自世间法来说,就是我们的感情与理智。自感情方面说,人有七情六欲。七情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我们各种情绪的变化;六欲出自《大智度论》,是指色欲,形貌欲,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这本来是指凡夫对异性所具的六种欲望,但与七情合在一起,通俗化了以后,就泛指人类的种种感情与欲望了。感情出之于本能的冲动——人类和一切众生,其基本的本能是生存欲与生殖欲。前者是食欲,后者是性欲。中国古语:‘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经中也说:‘众生皆依食住’,‘众生以淫欲而正其性命’。全是指动物的基本欲望而言。

在我们生存的世界中,科学家把世间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类。矿物没有生命;植物有生命而没有心识,所以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心识,所以有‘感受’,也有其基本欲望。人也是动物中的一科,自然也具有与动物相同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就是说人和禽兽相去无几。但人究竟不是禽兽,人自称‘万物之灵’,应该有和禽兽有不同之处。这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是人除了基本的本能欲望之外,尚有理性的存在。

理性是什么? 中庸一书上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理性就是上天赋与我们本性。上天只是理体,所以我们常说‘天理’;人的本能只是欲望,所以称为‘人欲’。说到天理人欲,就涉入宋代的理学,说的太远了,我们还是拆回来,谈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感情与理智问题。简单的说,理性就是我们的善恶之心、羞耻之心。我们看到小孩子落水,会奋不顾身的抢救,这就是善恶之心;我们不会裸体上街,性欲冲动时不侵犯他人,这就是羞耻之心,这就是理智的表现。

很不幸的,我们常生活于感情与理智的不平衡状态之下,这就成了我们日常痛苦的根源。原来我们日常的生活行为,大半都受感情的支配。而感情是盲目的、冲动的,所以我们在‘感情用事’的情况下,往往会铸成无可弥补的大错。我们要想知道什么叫感情用事,可以看各电视台的连续剧,或者报纸上的社会新闻。一般人,爱的时候爱的刻骨铭心,恨的时候恨的不共戴天;喜的时候雀跃三尺,怒的时候暴跳如雷,哀的时候涕泪纵横,抢天呼地;惧的时候忧心如焚,不可终日。这就是感情冲动。甚至于,在感情冲动之下争执、吵闹、斗殴、杀人、纵火、跳楼,在感情冲动下结束自己,也可以与别人同归于尽。感情有如无羁的野马,如果不加以约制,其不陷渊坠崖者几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