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生活(7)
时间:2024-01-20 06:1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蕴,梵语 Skandha , 音译塞健陀。旧译为阴,阴是贼害的意思,指此五者能贼害我人的性德;新译为蕴,蕴是覆盖的意思,指此五者能覆盖我人的真性。五蕴也称为五聚,聚是积聚的意思,谓积此五聚,以成我人的身心。其实简单的说,我们把此五类因素称为五种、五类亦未尝不可。那就是积聚许多同一性质的因素或现象,归纳成类,就叫做蕴。宇宙间所有的物质现象,或有情的精神活动,可以归纳成五类,那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者的意义是: 一、色蕴:色蕴泛指一切物质现象而言。但‘物质’两个字、并不能涵盖色蕴的全部意义。因为色蕴涵义非常精微,其中尚包括着形色、表色、无表色等,此处不能细述。《大乘五蕴论》上说: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色蕴有三种特性,是‘对碍’、‘方所示现’、和‘触变’: 1.对碍:对者有对,碍者质碍。凡属物质,可为我人感觉器知其存在,并且有质碍性。 2.方所示现:凡属物质,即有形体,且占有空间。西洋人以长乘阔乘高为空间,我国古来以上下左右前后六合为空间。 3.触变:触者可动,变者变坏。凡属物质,有对碍与方所,故说可触;但具生住异灭四相,最后终归变坏。 二、受蕴:这是五蕴中的第二类。《大乘五蕴论》上称:‘云何受蕴,谓三领纳,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乐为灭时有和合欲,苦谓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谓无二欲。’这在《成唯识论》上则说:‘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受蕴的受,古译为‘痛痒’,表示是一种感觉的功能。新译为受,就是感受。受所领纳的外境,有顺益境、违损境,与顺违俱非境。对于顺益境的乐受,消失时恋恋不舍;对于违损境的苦受,生起时心存排斥;对于非顺非违的中容境,不留恋也不排斥,此称为舍受。《识论》称受‘起爱为业’,因为十二缘起中的第七支是受,第八支是爱,爱是因受而生起的,故曰‘起爱为业’。 三、想蕴:这是五蕴中的第三类。《大乘五蕴论》上说:‘云何想蕴,谓于境取种种像。’而《成唯识论》则曰:‘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想蕴的想,古译为‘思想’,以其功能重要,所以列为五蕴之一。我们的心识缘外境时,想心所即于所缘的境加以了别,构成概念,再上‘名言’——就是在所缘的境相上加以名称言说。这种名称言说称为未出口的名言,也就是无声的名言,说出来就是名言了。例如眼睛看到一个四脚平面的东西,想蕴就给它加上桌子的名称。桌子上有一个圆筒状中空的东西,想蕴就给它加上茶杯的名称。 四、行蕴:这是五蕴中的第四类。行是思心所的别名。《成唯识论》上说:‘思谓令心造作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由此看来,思的自性就是造作。以其造作的力用,与意识心相应,令心生起善、恶、无记等种种行为,这种思想上的行为就是意业。而行蕴之范围比较思心所广泛得多,《俱舍论》上说:‘行名造作’,行就是行为,而我们的行为,有身行、语行、意行三种,意行就是心中的思想。由于思的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而有身行与语行,即身体的动作与口中的语言,而行的后果就是业,即是身、语、意三业。 五、识蕴:这是五蕴中的第五类。《大乘五蕴论》上说:‘云何识蕴,谓与所缘境了别为性。’了别就是心识的认识作用,关于心识,大小乘佛教解释不同。小乘佛教分析心为六种功能,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识身’;大乘佛教分析心识为八种功能,就是在六识之后建立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称为‘八识心王’。 前面曾说到‘四大种’,四大种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古代印度的哲学家,认为这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原因,所以称为种。其实这是依据日常生活、自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结论,好像我有中国的古人,把物质现象归纳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性之中。《大乘五蕴论》上说:‘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云何地界? 谓坚强性,云何水界?谓流湿性,云何火界?谓谓温燥性,云何风界?谓轻动性。’以上四种东西,地大之性坚实,水大之性流湿,火大之性炎热,风大之性轻动。所以四大种所指的并不是非地水火风四种实物,而是坚湿暖动四种物性。种是原因义的意思,概略的说,这就是构成物质世界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命自我立 ---白话《了凡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