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铁佛寺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入门

佛法与生活(18)

五、爱别离苦:谓与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相处。爱别离苦,是任何人都无以避免的。古语:‘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如青春丧偶,老年丧子,固然是悲痛万分;即是不是死别,或夫妇生离,或子女远行,也是痛苦万分。无奈‘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离。’法尔如是,谁能逃脱此公例呢?

六、怨憎会苦:谓常与怨仇憎恨之人,本求远离,反而集聚。俗谚有云:‘不是怨家不聚头’,相亲相爱的人要分别,而相憎相怨的人偏又被安排在一起,像永远分不开似的,造化弄人,岂不使人苦恼万分?

七、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就感到苦。这种苦,人人都有这种体会,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所求的人。有所求未必能样样满足,这样就有了苦。莫说求不得,纵然求得了,下一个新欲望又出现了,那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八、五阴盛苦:五阴新译为五蕴,五阴炽盛,始有生、老、病、死等众苦集聚。五阴又称五蕴,就是我们的身心。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变本加厉。想阴炽盛,想像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惑造业,又种下苦果之因。识阴炽盛,流转生死,永无尽期。再者,社会上有许多五阴炽盛,精力过剩的人,他们迷昧颠倒,造作恶业。多少杀人抢劫,强暴妇女的人,不都是五阴炽盛的人做的?

看了上面的种种苦相,真使人触目惊心,有苦海茫茫,何处是岸之感。事实上,佛陀也并不否定人生有乐,如世人有家庭人伦之乐,五欲享受之乐。只是,在无常法则的支配下,一切乐都不长久,一切乐中都含有苦的因素在内。早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哲学教授史密斯先生,著有《人类的宗教》一书,后来由舒吉先生译出其中‘佛学篇’部分,我们摘录一段,看看美国人对于佛教中苦的看法:

‘佛陀并不怀疑人生可以过得愉快,过得愉快就是享受快乐,然而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人生含有多少可以享受的成分?二、即使我们能享受快乐,这一种快乐能达到什么程度?佛陀认为这个程度是很肤浅的。对兽类讲,它是丰富的,但留给人的只是缺陷、空虚、彷徨。根据这一了解,甚至于可以说快乐只是饮鸩止渴而已。恰如朱蒙 Drummond 所说:“人世最甜蜜的欢乐,只不过是痛苦的粉饰。”而雪莱Shelley 则称“人类把不安错认为愉快”,眩目的霓虹灯后面全是黑暗;我们必须记取,人生的核心(非现实的核心),只有不幸。所以人类不断追取短暂的刺激——为的是想忘掉这藏在心灵深处的“面目”。有的人可能将这种黑暗忘记一段长时间,但是它仍旧在冲淡人们心中的快乐!....’

由此看来,人生是大苦聚,信非虚语。如何才能摆脱、或减少痛苦呢?佛陀在其基本教理苦、集、灭、道四圣谛中说:’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简单的说,切断苦的来源:‘断集’,就可摆脱或减少痛苦。《八大人觉经》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约束我们的欲望,切断痛苦的来源,就可减少痛苦。



随缘——随的什么缘


学佛的同修,有一句口头语,就是‘随缘’。大家都常说随缘、随缘,到底随的什么缘呢?原来随缘二字,具足应该说是‘随顺因缘’。因缘二字,在佛经是非常深奥的名词,是要解释因缘二字,就要从佛陀在菩提树下修行证道说起。佛陀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证道,他所证的道就是‘缘起’。缘起,具足说就是‘因缘和合生起’。

佛陀住世时代,印度传统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婆门教的理论,说世间万物是大梵天所创造的。就像现在天主教、基督教所说的,‘上帝创造世界’一样(这叫做神意论)。同时还有一些反传统的沙门集团,如六师外道等,他们则说,万法的生起,没有什道理,全是偶然生成的(这叫做偶然论)。佛陀认为这两者都不合理,他在菩提树下入定沉思,证悟到万法的生起,不是神造,不是偶然,而是‘缘起’——因缘和合而生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