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生活(3)
时间:2024-01-20 06:1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嗔恚之火显而易见,极为猛烈;贪婪之火范围宽泛,与时俱有;而潜隐在我心中,不为我们所觉知的,就是愚痴之火。愚痴就是‘无明’,也就是迷闇不明、没有智慧。可是,唯其我们愚痴,所以才不承认我们愚痴。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聪明无比,计算周密,谁承认自己愚痴呢?而事实上,我们日常生活中却是以假为真,以真为假,迷昧颠倒,不辨是非。由于愚痴,所以才贪而无厌,唯得多求;由于愚痴,所以才心无慈愍,嗔恚悭嫉。世人都认为,人之有七情六欲,是理所当然的事。有谁去反省、探讨,这些都是惑、都是烦恼、也都是一切果报的‘业因’。 古代西洋哲学家苏格拉地说:‘我现在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当真是,我们对宇宙、人生,实在是所知有限。而我人却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万物之灵,是地球主宰,什么都知道。就是由于我们愚痴,所以起惑造业,生死轮回。如何才能不愚痴呢?那就求智慧。如何才能求得智慧呢?仍是前面那句话——‘修行’,在修行中求智慧,来度愚痴。怎么修呢?佛教中的修行,有所谓‘戒、定、慧’三学——以戒资定,由定生慧。我们在家学佛的人,固然不必像出家人似的刻苦清修,但我们过着正常的、守法守分的生活,也算是戒;保持心境宁静,保持感情与理智的平衡,也近乎定。如果进一步守五戒、行十善,那就算是‘精进修行’了。在这种正常的生活中就可增长智慧。 智慧之为用,在于抉择——就是辨别善恶、是非、邪正。我们想想看,纵逸放荡的行为(如吸毒、酗酒),能保持生活的规律吗?街头抗争,或狂歌酣舞,能保持心境宁静吗?在心神陶醉、或情绪激动的时候,还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吗?智慧不是向别人求来的,是在生活中修来的——还没有人发明出般若汤、智慧丸,使有钱的人可以买到智慧。我们心灵有如一面镜子,但为贪、嗔、痴等烦恼污染,使镜面蒙上尘垢。修行,做的是拂拭镜面尘垢的工作。镜子明亮了,智慧也就生出了。正如神秀大师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不过,修行也不是易事,所谓‘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贪、嗔、痴等烦恼,是多生多劫的薰习,与生俱有的尘垢,它有如滤过性病毒似的,渗透在我们的心灵里,不是轻轻拂拭就可去得掉,而是以练气功的方法与毅力,把心灵中的病毒逼出来。逼出病毒,还我心灵的清净,这就叫做‘转染成净’。当然,果能心灵清净,自然也就‘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了。 认识我们的心 中国有一句成语,说:‘人贵自知’;外国也有这样的俗谚,是:‘如何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不是说我姓张名三,二十五岁,大学毕业,担任公职;以及身高一百八十公分,体重七十公斤等等这些认识,而是认识自己的性向,自己的习惯,自己的优点,自己的短处等等。说得明白一点,是认识我们的心——认识我们身体的主宰,精神活动的主体,认识我们的心。 我们此处所说的心,不是我人胸膛中的那一颗肉团心,那只是生理上压唧血液的器官;也不是我们的大脑,大脑中的脑神经系统,主司身体的感觉和运动,其范围只及于我人的肉体。我们所说的心,是我们精神活动的主宰,生死轮回的主体,在佛经上称为‘神识’的这颗心。此心又称为识,也称为意,它无形无相,无质无量,而它的功能(作用),不仅祗限于肉身,却及于全宇宙,我们知识所及的范围,都是它交涉的对象。或者说,宇宙万有,全包括在这一颗无形无相的心识之中。要认识这一颗心,世间科学对它还不够了解,要在佛法中去认识它。佛教中有一门学问,是专门分析心识的学问,可说是佛教中的心理学,那就是‘唯识学’。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命自我立 ---白话《了凡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