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生活(5)
时间:2024-01-20 06:1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什么叫善呢?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谓之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不善。善心所有十一种,即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一、信心所:信是对佛教义理坚定的信仰。信有三种,一者于诸法实事实理深信不疑;二者于三宝净德深为信乐;三者于一切善法深信有力,能得成就。 二、惭心所:惭者羞恶之心,做了坏事内心感到羞耻者月曰惭。由于本身自我尊重的促进之力,可以止息恶行。 三、愧心所:愧者廉耻之心,做了坏事无颜见人曰愧。愧和惭一样,可以止息恶行。 四、无贪心所:对于财色名利无贪着之心曰无贪。 五、无嗔心所:逆境当前,不生恚恨之心,谓之无嗔。 六、无痴心所:无痴是明达事理,也就是明确理解四圣谛、八正道等义理而言。 七、精进心所:此又名勤,即对修道、为善勤劬不懈,可对治懈怠。 八、轻安心所:身心安适轻快,谓之轻安修。修行者调伏烦恼,远离粗重,为修禅定之必要条件。 九、不放逸心所:对治放逸,断恶修善,曰不放逸。 十、行舍心所:行者行蕴,舍即舍弃,贪嗔痴三法令心昏沉掉举,舍弃掉举等障,令心平等正直,安于寂静,曰行舍。 十一、不害心所:不害以无嗔为性,是损恼有情之害的反面。无嗔是慈,予众生以乐;不害是悲,拔众生以苦。 什么叫烦恼呢?烦者烦闷、烦扰,恼者恼乱、恼热,能令心烦作恼,故名烦恼。此有两大类,一者是根本烦恼心所,计有六位,名称是贪、嗔、痴、慢、疑、恶见。一者是随烦恼,是继烦恼心之后而生起的,共有二十个,又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三类。小随烦恼十个,名称是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中随烦恼二个,名称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个,名称是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散乱、正念、不正知。此处限于时间,只能讲述六个根本烦恼如下: 一、贪心所:贪即是贪欲,贪以染着为性,与情欲的爱,欲望的欲是同义语。染是染污,着即执着,执着于我及我所,对于五欲六尘执持不释,障蔽无贪之心,起惑造业。既有业因,来生自然要承受苦报。 二、嗔心所:嗔者嗔恚,与无嗔相反,嗔恚心能令身心恼热,对家人眷属,一切众生,轻则诟骂,重则损害他命,甚至于伐城伐国,喋血千里,莫不由嗔心而起。 三、痴心所:痴是愚昧不明,事理颠倒,因果迷乱,义理全乖,与无痴相反。痴又称为无明,无明即迷昧不觉,对世间道理及佛法义理迷惑不解,由此引起种种烦恼,导致造下恶业。 四、慢心所:慢者傲慢,自以为处处优于他人,自尊自大,轻举憍扬,不知谦卑,轻蔑他人。 <俱舍论> 把慢区分为七种,此处从略。 五、疑心所:对谛理怀疑不定,曰疑。所谓谛理,指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言。对谛理犹豫不信,故障蔽不疑的善品。 六、恶见心所:恶见又称不正见,也就是邪见。这是依慧心所所假立的,而慧通于善、恶、无记三性,此慧是染分之慧,非善性所摄,染慧能障善见,招感苦果。恶见可开为五种,此处从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命自我立 ---白话《了凡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