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生活(2)
时间:2024-01-20 06:1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其实,说的是寻春,事实上寻的不是春,而是‘道’——寻的是开悟之道。也可以说,寻的是证悟佛法的方法。为了寻求证悟之道,行脚参访,遍历各方,最后寻到了,原来就在自己的心中。证道,要用自己的心证悟,不假外求。而我们学佛的人,不也是参访名山,寻师学道。其实,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要在深山古寺中,黄卷青灯的修行。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是觅兔角。 佛法就在世间,就在日常生活中。离开世间,离开生活,何来的佛法呢?孔子说:‘道不远人’,孟子说:‘道在尔而求诸远’。道就在我们身边,也就在我人心上,我们‘习焉不察’,不注意,反而忽略了。道在我们心中,我们生于道、行于道,而我们不知道,反而向心外、远方去求。照来佛法中所指的道,事实上就是‘觉悟之道’。我们身体的主宰——心识,本来具有理性、良知,但因以私欲覆蔽,心灵物化,所以我们迷昧颠倒。受着欲望的支配,去追求攫取;未求到时感到痛苦,求到了又恐怕失去,也感到痛苦。这患得患失的烦恼,是任谁都免不掉的。而佛法就是求智慧、证觉悟之法。如何求得智慧、证得觉悟呢,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修行’。譬如种花种树,我们要使花美观,要使树成材,就必须要修剪。生为一个人,谁能是天生的完人呢?不是完人,就要修——修正我们的行为,修正我们的生活方式。藉着修行的力量,净化我们的心灵,圆满我们的人格。果然能心灵清净、行为端正,就是为求智慧、证觉悟奠下了基础。 佛经上说,众生的行为有三种,即是身行、语行、意行,也就是身体的行为,口头的语言,心中的思想,这叫做‘身、语、意’三行。而行为的后果——行为对未来的影响,就是‘业’,佛经上称为身、语、意三业。在以上三行之中,实以心行为主,三业之中,也以意业最重,所以《华严经》说:‘三界唯心’,《唯识论》说:‘万法唯识’。因为我们心中有贪、嗔、痴的烦恼,身体才有杀、盗、淫的恶行,嘴巴才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语。所以要修行,先要修心。果能学佛修行,净化心灵,则十恶业即转为十善业。所以认真的说,修行就是修心。 心是我人精神作用的主体,又名为识。心识的作用,就是缘虑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去了解分别。心识虽然有了别外境的作用,帮助我们吸取资讯,获得知识;但同时也因为它有与生俱来的无明——贪婪、嗔恚、愚痴等烦恼,又使我们造作恶业,增长罪衍。在许多烦恼中,尤以贪、嗔、痴三种烦恼为众烦恼的根本,所以又称为‘三毒’,也称为‘三火’。有了这些烦恼,使我们欲望炽盛,患得患失,经常生活在困惑不安中。 因此,我们修行,要先从熄灭三火修起,即是在日常生活行为中,时时反省,时时观照,熄灭心中的三毒之火,修正我们念婪、嗔恚、愚痴的行为。果然熄灭了心中的三种根本烦恼,当然也就不会再有杀、盗、淫的身业,也不会再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语业。俗语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就是这个意思。 在三毒或三火之中,以贪婪之火在心中燃烧的最为炽烈,认真的说,有情世间,人人都贪,事事都贪,只有程度上的不同,而其为贪也则一。贪的范围极为宽泛,它不仅指贪财贪物、占便宜,而是包括着欲望、情爱,对权力的把持,对理念的执着,都在贪的范围内。所以《八大人觉经》上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又说:‘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清季乾隆朝的权相和珅,嘉庆皇帝登位,赐和珅死,清理财产,相当于国家多年的总预算。一个人如何能用完这么多的钱呢?因为贪婪有如饮盐水止喝,愈饮愈渴,愈渴愈饮,只有不停的饮下去。 较贪婪之火尤为明显、猛烈的,是嗔恚之火。嗔恚之火不是随时都有,而在发作的时候,也有其程度上的差别。由轻微的不悦、愠、恼,到进一步的忿、恨,以至于到怒、大怒、爆怒。怒到极点,失去理智,有如火山爆发,不可遏止。佛书上解释忿、恼、恨等名词,说是:‘结怨为性,恼热为业。’;‘愤发为性,执杖为业。’;‘狠戾为性,蛆螫为业。’尤其可怕的是,怒火燃烧到极点,由无形的怒火化为有形的真实之火,点燃汽油,引爆瓦斯,烧机车、烧房屋,以至于烧人。这些事件在新闻媒体上屡屡出现,由此可见嗔恚之火较贪婪之火尤为猛烈,尤为可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命自我立 ---白话《了凡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