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生活(24)
时间:2024-01-20 06:1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感情是冲动的野马,而理智如马头上的缰羁;感情如足,只知奔走,理智如目指示正路。只有理智而没有感情,不免失之于冷酷;只有感情而没有理智,便成了一个横冲直撞的疯癫汉。所以,情与理,如鸟之双翼,如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曾有相似的譬喻,他把理智比作御者,感情比作野马。善御的人可以使野马贴服就范,操纵自如;但马性暴烈,不善御者则不免理欲失衡,发生种种冲突,所以近代教育家,在纵欲与抑欲之间,而另创一项‘化欲’——化解感情的主张。 我国宋代理学家的程朱学派,创天理人欲之说,认为理(理智)为天所赋与的,而欲(感情)是人所固有的。在理与欲不得其平的时候,就有所谓‘天理与人欲之争’。我们在日常生活上,就常有理智与感情挣扎的事例。理智上认为义所当为的事,而感情上或由于积习,或蔽于私欲,而不愿去做;而感情上非常想做的事,理智却又认为不该这么做。例如说,亲族友人间有急难上门求助,理智上认为应该伸出援手,感情上又不愿牵累;再路上检到一包钞票,理智上认为应该送到警察局,感情上却想四下无人,何不自己装起来。这就是天理与人欲之争了。 感情其实就是欲望,也包括着与欲望有关的种种恶习在内。如酗酒的酒徒,在其清醒的时候,也不时自悔自怜,感到不该再堕落下去了,但到酒癖发作的时候,自我约束力荡然无存,不顾一切的又喝酒了。吸毒者的心态也是如此,一直在懊悔,压抑、自制力崩溃、重复酗酒吸毒,重复自悔自怜,周而复始,这就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自佛法的观点来看感情与理智,这二者全是先天性与生俱有的习气,多生多劫的薰习,第八阿赖耶识中各有其种子。感情、相当于心识中的烦恼心所;理智,相当于心识中的善心所。善心所有十一个,名称是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烦恼心所有二十六个,其中六个根本烦恼,是贪、嗔、痴、慢、疑、恶见;十个小随烦恼心所,是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两个中随烦恼心所,是无惭、无愧,还有八个大随烦恼心所,是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散乱、失念、不正知。我们在此不是讲唯识学,不能详细解释这些名词。但是我们想想看,当一个人烦恼心——如贪心生起的时候,嗔恨心生起的时候,或忿恨、嫉妒的时候,他还有理智吗?? 一切烦恼出之于无明,而无明就是愚痴,就是迷昧不明,就是无知——无理智、无理慧。反之,当一个修行的人惭愧之心生起的时候,无贪、无嗔、无痴之心生起的时候,以至于不害心、不放逸之心生起的时候,我们的感情还会像野马似的横冲直撞吗? 我们凡夫的心识,每当感情高涨的时候,理智就相对的降低,任由感情用事;相反的,当我们理智用事时,感情又置之度外,一任理智主导。如果以温度表作喻,感情温度升高,理智温度降低。反之理智升高,感情降低。我曾在纽约机场大厅中,见一对青年男女在人群中相拥而吻,旁若无人——似乎天地之间只有他们两个。我也曾见过学者在实验室研究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好友进门,漠然以对。这就是感情理智的对比。青年男女相爱时,海誓山盟,情深意浓;但但到感情决裂闹分手时,就变的冷酷无情了。 如何使我们的感情理智平衡?如何使我们的理智制约感情?如何使我们过着理性的生活?最理想的方法是学佛。释迦牟尼是证悟真理的圣哲,是大觉者,是大智者,是人格圆满的人。他悲智圆融——感情与理智不只是平衡,而是圆融无碍。他所有的言行,慈悲而不失其理性,理性而不失其慈悲。他怜悯众生,说法四十五年,无怨无悔;他以智慧之光照亮世间,予众生以生存和解脱的希望,这就是悲智圆融。 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么两句话:‘你看到过愁眉苦脸的观世音菩萨(像)吗’?‘你看到过横眉竖目的释迦牟尼佛(像)吗’?没有,我们从没有看到过。甚至于,我们在佛经中找不到佛陀发怒、生气、或纵声大笑的句子,也找不到佛陀对人恶言相向的句子。佛陀驻锡王舍城竹林精舍的时候,一天,一个婆罗门来势汹汹的冲进竹林精舍,冲到佛陀面前,粗言恶语的大骂——因为他族中一个青年子弟皈依佛陀出了家,他忍不下这口气,找到竹林精舍向佛陀挑衅。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命自我立 ---白话《了凡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