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铁佛寺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入门

佛法与生活(14)

夫妇一伦,在五伦中虽排在第三位,而事实上却是人伦的开始。语云:‘五伦造端乎夫妇’,夫妇关系是五伦的开始,如果没有夫妇关系,从何来的父子、兄弟?当然也没有什么君臣、朋友了。所以孟子一书中有云:‘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所谓大伦,虽不能说比其他四伦为大,但它是五伦关系的开始,或者说是五伦关系的基础,这是不可否认的。有了夫妇关条而有家庭组织,这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如果人类社会中废除了夫妇这一伦,我们不知道未来的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这不是杞人忧天,因为已经有这种趋势,比如订约同居,约满分手;同性恋者可以领养子女等等,这不全是在破坏夫妇关系吗?

在五伦之中,夫妇、父子二伦是家庭伦理,君臣、朋友二伦是社会伦理,长幼或昆弟一伦,介于家庭与社会之间,一半一半。自古以来,人伦道德维系着人类社会的安定,虽然不是人人遵循,也不是人人都得圆满,但这是人类社会公认的标准,不遵循此一标准的,自然为社会所谴责、所唾弃。

或者有同修要问,人伦道德,是中国儒家的学说,这与我们学佛有何相干呢?下然,我们虽然学佛,虽然是佛门弟子,但我们仍是社会的一分子,更是家庭的一分子,我们不能脱离社会与家庭,当然就要遵循社会的、家庭的伦理道德。并且,佛陀的法义,也很重视伦理道德,譬如《善生经》,就是专说人际关系的一部经典。于此,我们来看看《善生经》,对于人与人之间相待的关系是怎么说的。

善生是人名,梵语Singalaka,音译尸迦罗越,是佛陀住世时,王舍城的一位长者之子,人称善生童子。善生的父亲临死之前,遗命他要学婆罗门的习俗,每朝洗浴之后要礼拜六方。他奉命唯瑾,每朝都到园林水池中沐浴,并向东南西北、上下诸方礼拜。一日,佛陀自灵鹫山往王舍城乞食,途经园林,见到善生举身皆湿,向诸方礼拜,佛陀问善生何以一大早在此对诸方礼拜,善生说系奉父遗命礼拜六方。佛陀告诉善生说:‘我贤圣法中非礼此六方以为恭敬。’善生白言:‘唯愿世尊,善为我说,贤圣法中礼六方法。’佛告善生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佛陀对善生说:

‘善生,当知六方,云何为六方,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诸高行者为上方。’

佛陀继续说:‘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人子以那五种事敬顺父母呢?《善生经》中说:

‘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

为人子者以上述五事敬顺父母,而父母又如何对待其子(当然也括其女儿在内)呢?经文中说:

‘父母复以五事敬视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需。善生,子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天下父母心,古今中外皆然,并无多大差别,观以上经文,这不正是中国古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注脚吗?经文中说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那么,师徒之间如何相待呢?《善生经》中说:

‘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示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事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供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怖。’ (责任编辑:admin)